让砺剑壮歌响彻长空
数九寒天,戈壁某机场,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靶试任务正在进行。
一架由基地自行研制的某型无人驾驶靶机平稳升空,某型国产新机挂载某新型导弹紧跟着直刺蓝天,干扰、欺骗……靶机开始按预定的程序使尽招法摆脱攻击,几经周旋,飞行员摁下了发射按钮,导弹准确"击落"靶机。一次成功的靶试,一次高性能全新导弹和靶机的双检验,官兵们倍感兴奋和鼓舞。
来到指控大厅,担任总指挥的该基地一区何月生副司令员深有感触地说,"先进的导弹需要全新的靶机来验证,此次靶试之所以能够双受益,主要得益于某型无人机物理模拟仿真系统的成功研发,加速了高性能、全空域、全速度域靶机的研制进程。"据该系统主要研发人介绍,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不仅为部队研制某型无人机和无人靶机节省了数千万元的经费,最主要的是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深化训练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空军转型建设的提速,党委一班人感到,一支处在军事斗争准备前沿的科研试验部队,技术密集、高科技含量高,如果拿不出管用、超前的科研成果,就难以在军事训练转变上有大的作为。
为此,他们牢固树立"依靠科研成果助推军事训练转变"的思想,加速推进科研创新,催生了一大批靶场信息化建设急需的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新型靶场试验数据可视化实时显示系统和某型电子靶标电磁环境监测系统等,投入使用以来,有效弥补了光测受距离限制和在能见度不够时,无法保障试验任务的不足,为新型航空武器进行全天候、宽领域科研试验提供了保障,加快了新型航空武器试验的科研进程,解决了靶标工作状态异常难监测、重频难侦察、电磁辐射特性难辨别和导弹误伤地面辐射源等难题,多次避免了无效发射和无效飞行,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军事经济效益显著。
他们还专门设立了"科技成果奖励基金",完善了奖励机制,对在科研、技术革新和学术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先后有近百名优秀科技干部提前调整专业技术等级,近千人次受到物质奖励。近年来,这个区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近千项,取得科研成果120多项,其中有2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填补了数十个国内空白。
如何让试验鉴定合格的新型导弹在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能够随时拉得出、用得上,遂行作战训练任务。
注重强化内功,充分发挥靶场连接作战部队与装备研制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效加速推动了部队战斗力生成。担负导弹勤务保障的某试验大队长刘红卫深有感触地说,"科研试验工作只有更加贴近于实战,更加贴近于部队作战使用,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这个大队坚持把为部队提供好用管用的装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完成中心任务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出了一套适应新型导弹勤务保障的模式。随着大量新型号导弹武器装备研制定型陆续列装部队,他们利用战训部队进驻场区、演练演习等有利时机,积极协调上级机关主动上门为参试部队飞行人员、导弹操作维护人员讲授导弹基本知识、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等。
刘大队长还利用出差之际,走访了多家兄弟部队,实地考察,认真分析,对照生产厂家勤务保障的流程,对程序进行了细化分解,对岗位进行了重新编排,对操作进行了统一规范,在稳妥可靠的前提下成倍的提高了保障效率。大队官兵白天利用任务间隙顶着炎炎烈日拍摄素材,晚上加班加点剪辑配音,历时6个多月,完成了五型导弹的勤务保障正规化资料片的制作。通过制作正规化教学片,极大地增强了官兵正规化保障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导弹维护保障正规化水平。几年来,共有60余人次为部队讲了课,收到了明显效果。
谈到创新模式,该基地一区政委王德亮告诉记者,靶场建设处在转型期,试验任务数量每年以数十倍的速度增加,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科技试验鉴定条件设施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不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试验鉴定的结果和进程。
为此,他们在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为加速武器试验尽快满足部队需要,他们立足现有条件自主创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缺什么就搞什么。
空军某型新引进导弹鉴定任务一天天临近,该型导弹鉴定技术组提出的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否决,靶标成了各级指挥员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现有靶标建设周期长、造价高,无法满足迫在眉睫的试验需要。技术领导小组研究了多种方案都不可行,有人泄气了,大家一筹莫展,"怎么也不能用嘴吹气模靶!"
"好,用嘴吹也要把任务完成!"该区试验站陈站长斩钉截铁地说。
接下来的日子,带着问题和思考,陈站长实地测量,反复推敲,并会同有关厂家对抗风强度进行了反复的计算,利用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对气模内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优化。按照他的预想设计制造的第一个气模样品终于制造出来了。
试吹那一天,上级领导和专家都来了。
随着气模的逐渐膨胀,不一会儿工夫,气模靶标终于完整的站了起来,像一座坚固的建筑巍然屹立在空旷无际的戈壁滩,大家高兴极了。
在这个试验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的创新既解决了试验中的技术难题,又不断拓展了靶场的试验鉴定能力。
在某型空地导弹研制阶段,参试部队给他们反映,由于地面训练手段缺乏,飞行人员对武器的捕控指令操控流程熟悉慢,导致了飞行架次多、效果不理想局面。为了使该型导弹早日装备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他们先后安排5名技术骨干多次赴江西、贵州等地某型导弹总体研制单位、试飞院、首装某新型战机的作战部队进行项目调研论证。在某试验站副站长朱立峰的带领下,技术攻关小组成员研制成功了某型导弹地面训练模拟器,不仅帮助飞行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捕控指令操作,节约了大量飞行架次,又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
新军事变革没有停歇,创新永无止境。为了能够科学、客观、正确地对航空武器进行检验和鉴定,该区官兵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创新试验方法和试验理论。在当时,有限的试验资源与不断增加的型号任务矛盾交织在一起,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试验效率、缩短试验周期,如何才能进一步完善现有试验手段、试验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新武器装备战斗力快速生成的问题,是摆在全体官兵面前一个严肃而沉重的重大命题。
面对紧迫而艰巨的试验任务,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敢于创新实践。在某型导弹远距离超低空飞行试验中,如果没有高精度的引导,地面雷达很难快速捕获和跟踪定位目标,地面将没有任何导弹飞行状态信息,指挥员将很难实施准确及时的指挥和决策。
2007年3月,在一次靶试条件协调会上,军队和厂方不约而同的提出了这一问题。某试验站陈站长凭着多年的知识储备和仿真研究工作,大胆提出了"仿真引导"设想。
话一出口,现场的人疑虑满腹,有的质疑仿真精度能否满足要求,有的担心获取实时发射条件难度大,连课题组成员也怀疑方案的可行性。陈站长心里很清楚,这是一个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新领域,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借鉴。他一边着手开始对仿真模型进行分析,一边组织课题人员开发实时发射条件和仿真引导信息的测控网络数据传输软件,经过分析大量的实弹靶试数据,采用多种数据融合、回归和拟和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反复的调整,计算精度得到成倍的提高,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创新步伐的加快,他们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技术突破,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创造了导弹试验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首次使用空中模拟弹道带飞试验方法,解决了导弹自主飞行条件下各系统工作正确性、协调性检查的问题。
首次进行复杂电磁环境下电磁兼容性带飞试验,验证了导弹抗干扰的能力。
首次提出空地反辐射导弹制导精度和杀伤效果一体化评估的新方法,成功运用小子样评定方法,解决了多源试验信息综合的技术难题,与传统评估方法相比评估精度提高了约8%,评估准确性也显著提高。
……
倚天砺剑求发展,紧贴实战谋打赢。一代又一代的靶场铸剑人就这样,在继承传统中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他们在新型导弹试验鉴定中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模式,真正拉近了靶场试验与部队用装之间的距离;他们在导弹试验鉴定史上创下的上百个第一,有效缩短了新型航空武器列装部队生成战斗力的周期;他们在我国航空武器试验鉴定中谱写的一曲曲铸剑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