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记者在驻大漠空军某试训基地外场指控大厅看到,指挥员透过大屏幕所显示的空中目标和实时数据,准确下达着每一道口令。
"发射!"一声令下,机翼下的某新型导弹离"弦",瞬间点火,托着火舌直刺攻击目标,稍倾,"蘑菇云"夹杂着沙粒拔地而起、直冲九天。
作为国家航空、防空武器试验鉴定单位,这个基地见证了所有航空、防空导弹的发展史,几乎所有装备部队的系列导弹都由该基地签发"准生证",走向战场,飞向蓝天;见证了为满足快速发展新型航空武器试验鉴定需求而对靶场几次大的改造历程,如今的靶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功能不断拓展,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为突出。
让长空利剑快速列装
2008年新年伊始,记者跟随科技人员走进某新型空空导弹的试验现场,亲历某型导弹定型靶试的全过程,真实感受了大漠利剑威啸九天的动人场面。
天刚刚蒙蒙亮,参与靶试任务的官兵就奔赴试验场。拉载车、架导弹、测参数……大家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忙开了。待导弹各系统检查测试合格、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即将上天的导弹运到了停机坪,托导弹、卡销子、上保险……导弹稳妥可靠地安在了机翼下。
当载弹战鹰缓缓滑出跑道的时候,刚刚参与挂弹的科技骨干陈辉等人又火速辗转来到了指挥所,结合雷达、遥测、光测等设备通过综合计算机传来的数据和空中实况图像,他们一丝不苟地适时调整飞机、导弹的运行状态,生怕出一点问题,确保构成最佳发射条件。
"1分钟准备!"
"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翱翔在碧野长空的战鹰机翼下吐出一团火花,在天空划出一道白线。顷刻间,托着长长白烟的导弹准确命中远方目标。
紧张繁忙的试验结束了,但科技人员的工作还得继续。为了给导弹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他们开始下载数据、整理判断、分析参数,帮助研制该型导弹的厂家寻找问题。趁着其他同志下载靶试参数的机会,记者问及负责该型导弹科研试验的负责人陈辉。陈辉说,接到该型导弹科研试验的任务后,他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组,边跟厂学习新知识,边帮研制厂家分析参数、验证性能、完善导弹各分系统,绝大多数休息日都用于分析整理试验数据和撰写试验结果报告,经常加班加点,就连去年春节长假期间,他们还跟厂学习、帮助厂家解决问题。
其实,每种新型号的导弹试验前,靶场都提前根据导弹的性能编写试验大纲。一般来说,试验大纲的编写贯穿于导弹研制的全过程,工作量大,要求高。全程跟踪导弹研制的靶场科技干部需要全面掌握导弹的各种设计技术性能,随时了解导弹在研制过程中的技术改进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研究和探索导弹试验方法、手段。
在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6年,在某型导弹试验过程中,导弹虚警和截获不准的问题屡次出现,如果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会使这一型号导弹定不了型,装备不了部队,而且还会阻碍我国空空导弹武器的发展进程,难题摆在了靶场科技干部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试验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在既无经验借鉴,又无资料参考的情况下,通过艰苦的计算分析试验取得的大量数据,在成千上万的"数字海洋"中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使得问题最终成功解决。他们编写的《某型导弹故障分析报告》,为该型号导弹的发展扫清了路障。当研制厂方拿到凝结该站科技人员心血的分析报告时,感慨万千。
靶场是为空空导弹签发"准生证"的地方,没有经过靶场的试验,再先进的航空武器国家不买、军队不要。作为掌握武器生杀大权的科技工作者,立足未来战争的需求,敢于挑战权威。他们根据现行国军标难以适应新型空空导弹试验的需求,大胆探索战术导弹试验与鉴定方法的研究,从导弹的飞行可靠度、制导精度和杀伤效果等三个方面对导弹试验进行分别考核和综合鉴定,探索出了以数理统计和概率统计为基础的试验小子样统计方法,对导弹靶场试验进行综合评定,这一新的导弹鉴定方法,在后来的两种型号导弹试验中得到了较好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靶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005年,某型导弹在试验定型的关键阶段,区机关组织技术骨干走访调研、寻求协助、克难攻关,自主研发了某型导弹试验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在抬高导弹考核"门槛"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该型导弹研制阶段带飞、合练、靶试时耗费人力、物力、精力和浪费时间等问题。这一成果,不仅令研制厂家为之折服,也拓展了该型导弹的作战性能。
机载导弹的靶试,是一项风险高、组织实施非常复杂的工作。航空武器从科研、定型试验到装备部队,要经过无数次空中带飞、合练和多次实弹靶试,要从庞大的试验数据群中寻找问题、调整参数、完善系统,为使各新型号的导弹早日试验定型、装备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肩负"导弹考官"重任的靶场科技人员不敢懈怠,忘我试训,克难攻关,成果丰硕。
2005年以来,靶场科技工作者组织试验、抽检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数百枚,都真实客观地检验出了导弹的真正性能,为新型航空武器列装部队发挥效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谈起锻造长空利剑的经历,现任基地一区副总工程师李鸿有感而发。一次,国产某型新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装挂导弹发射试验成功后就可完成定型,装备部队,为航空兵部队增添新锐。然而,令人没有意想到的是,在地面联试中,飞机、导弹都合格,但升空联试却无法匹配,构不成靶试条件。任务结束后,专家"会诊"都没有发现症结,试验停止几个月。心急如焚的靶场科技干部,放弃了休息日,全力以赴攻克难关,经过120个昼夜的对照排查,上千次的分析和计算,终于发现,由于该型新机火控系统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失败。
经新机设计厂家改进火控系统后,试验一举成功。
让试验尖兵茁壮成长
"国以才兴,军以才强。科研试验创新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正是因为靶场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才使得科研试验各个专业和岗位都有独当一面的专家型人才,他们打破常规,广泛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作为人才培训基地,紧密结合科研试验的现实需求,通过重大试验任务的磨炼,使得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脱颖而出。"一位基地首长谈了党委对抓人才促战斗力的看法。
2006年,某型导弹定型试验方案讨论会在争论中召开,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某型导弹科研试验课题小组,谁将成为这个课题小组的"掌门人" ?一时成了会议的焦点。
让一些技术骨干和老同志没想到的是,一个刚从地方大学毕业三年的大学生干部、助理工程师蒋大川,在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2006年底,他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提前晋升为站工程师。2007年9月,执行一项重大任务结束后不久,某技术室副主任位置空缺,一些自认为有"老资格"的技术干部跃跃欲试,都在争这个位置。更让大家没有意想到的事再次发生,当参谋还不满一年的蒋大川走上了这个岗位。
消息传开,一些官兵不解:"凭啥好事都轮到他?"
其实,党委破格提拔使用蒋大川自有道理。"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多方并举,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埋没人才。形势逼人,必须把发现好、培养好、使用好人才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区党委大胆使用年轻的优秀大学生干部,积极为他们搭建干事业的平台,并对科研试验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干部进行物质奖励,有效激发了广大科技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区党委的破格奖励极大地调动了科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蒋大川便全身心铆在工作岗位上,将组织对他的信任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多次出色地发挥了优秀"导弹考官"的作用。
2007年8月,在某型导弹首次批检试验中,由于研制方擅自更改导弹设计、定型技术状态,导致导弹在正常遇靶的情况下,引信未正常启动,出现遇靶不炸的故障。本着对国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他通过外弹道参数、视频录像、雷测数据、靶试残骸分析,提出了导弹遇靶未炸、落地前近炸的完整故障现象,全面客观分析了导致故障的原因,先于研制方完成故障分析报告,该报告在历次故障分析会上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导弹试验鉴定史上首次实现了靶场技术分析牵引研制方故障排查,又一次树立了靶场试验鉴定的权威。后来,厂家一位领导对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当初,他首次来跟产学习时,刚从大学毕业,没有想到他成长这么快,已经成了一个专业的导弹'考官'了!"
科技干部是完成科研试验训练任务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也是基地干部队伍的主体。蒋大川的成长经历,只是一区党委为年轻干部搭建干事业舞台的一个典型事例。
作为空军军事斗争准备的先头部队,这个区针对航空武器研制试验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压力大,保障资源、编制员额与人才需求的困难和矛盾突出等实际,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为目标,研究制定了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干部成长的路子,注重拓宽培训渠道,坚持把岗位锻炼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把送学培训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把吸收借鉴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努力形成了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各类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