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贵航歼教7高教机先出口后装备部队模式国内罕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8日 07:58  中国航空报
资料图:我军飞行员驾歼教七起飞训练
资料图:我军飞行员驾歼教七起飞训练

资料图:解放军装备的歼教七型教练机
资料图:解放军装备的歼教七型教练机

  三线建设从1964年起至1980年历时17年,涉及我国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先后安排了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其中,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近300亿元,建设了一批核工业、航空、电子、兵器、船舶、航天行业的科研生产基地。

  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三线调整改造重大决策,确定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企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由此,三线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七五”至“九五”期间,国家共规划安排了三线调整项目274个,后经合并、改制、重组等调整为201项。截至2002年年底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81项,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00.48亿元。

  三线建设中,航空工业在贵州建立了制造歼击机的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陕西建立了制造运输机的汉中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湖南建立了一批航空配件厂,在洛阳建立了研制空空导弹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这些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发展变化彰显了三线航空企业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力量和支柱作用。三线企业以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航空工业在三线地区建设的一家军民结合型大型企业集团。1964年11月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由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创建,由内地航空工业企业对口包建。来自全国16个省市、35家航空工厂的1万多名优秀干部、职工凭着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忠心,怀着建设三线的满腔热血,历尽艰辛,按照“靠山、分散、隐蔽”原则,在贵州省跨越4个地、市8个县,绵延800多公里的范围内,新建起45个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犹如一把珍珠散布在贵州高原,在位于祖国战略大后方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建起了航空工业歼击机生产基地。

  当年贵州航空工业是按照年产300架歼七飞机、600台涡喷7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设计的。各个工厂按照专业化生产布局,涵盖了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各个系统,整个基地生产配套程度达到70%。贵州航空工业的建设者们在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同时,抓紧进行生产准备工作。在还不完全具备试制、生产的条件下与老厂协作,1970年,贵航生产的第一架飞机——歼六Ⅲ就飞上了蓝天,并且成功制造出第一台涡喷7发动机。

  此后,在40多年时间里,贵航集团先后生产交付歼六系列、歼七系列、歼教七系列共20多个型号1300余架飞机,研制出“山鹰”高级教练机和多用途特种飞机;近百架飞机通过外贸出口到7个国家。贵航集团生产交付涡喷7、涡喷13两大系列16种型号航空发动机共3700多台,装备了歼七、歼八系列主战飞机,撑起国产航空发动机“半边天”。

  在上世纪80年代“军转民”过程中,贵航集团把“死棋”走活,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紧紧抓住“航空为本”、“军民结合”,确立了飞机、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发展优势,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国一航战略转型中,贵航集团加快跨越发展的步伐和进程,按照大集团战略和相关多元发展思路,打造了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产业集群,提高了资本运作的能力,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三线建设中诞生的贵航集团在1979年以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生存危机。在军工企业大规模“军转民”的形势下,当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靠艰苦奋斗能够克服的困难,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交通不畅、信息不灵、人才外流……山沟里的企业怎能和位于中心城市的企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呢?

  那时,面对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原有飞机型号转移到内地生产的局面,贵航集团干部职工深知航空产品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只有不断发展新的产品,企业才能在航空工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经过调研、分析,贵航集团决心抓住空军飞行训练的需要,在原来生产歼七飞机的基础上研制生产超音速高级歼击/教练机——歼教七飞机。

  1979年贵航集团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歼教七飞机。1985年7月5日,第一架歼教七飞机首飞上天,成为贵航集团从仿制到自行研制飞机的里程碑。1987年6月,歼教七飞机与强五Ⅲ、运十二飞机一起在法国巴黎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这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第一次参加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贵航集团研制的歼教七飞机也被誉为“亚洲明星”。

  业内人士说,歼教七是个好飞机,但是歼教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当时国内市场还未打开,1989年,贵航集团在歼教七飞机设计定型后又以18个月时间研制成功出口型的歼教七P型机。歼教七是先出口、后装备部队的,这在我国飞机发展中也是罕见的。

  就在贵航集团研制的歼教七飞机即将上天的时候,1985年国民经济调整,73家军工企业要下放地方;当时航空工业领导机关也曾考虑把贵航集团下放给贵州省。“亚洲明星”问世,为贵航集团在航空领域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贵航集团抓住国家调整三线企业的时机统筹规划,就象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将散布在贵州省4个地、市8个县的企业调整搬迁到沿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沿线地区,形成分布在贵阳—平坝—安顺三点一线的战略布局。

  上世纪80年代“军转民”使贵航集团在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确立了发展优势。歼教七飞机不仅成为我军飞行员进行飞行训练的高级教练机,而且出口到国外,成为航空外贸产品。涡喷13系列航空发动机为歼七、歼八系列飞机配套,为当时空军80%的现役战斗机提供了可靠的动力;在内地航空发动机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撑起了国产发动机领域半边天。贵航集团开拓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不仅为“桑塔纳”轿车国产化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成为贵航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年三线建设时期,贵州航空工业基地是为准备打仗建立的,是单一的军品结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贵航集团只面向航空军品一个市场还不够,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还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军民结合体制,开辟军品、民品两个战场,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在航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贵航集团根据自己地处三线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生产,以此形成核心竞争力,巩固集团公司在航空工业中的地位,加速参与市场竞争的步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贵航集团面临的挑战大于面对的机遇。贵航集团前任董事长周万成说,那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我们想干什么,而是我们能干什么、干成什么样子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开始飞跃发展的时期,工程机械和轿车生产是汽车工业两个发展重点。贵航集团在经历了各自为战、“找米下锅”的“军转民”起步阶段后调整了“军转民”战略方向,按照“专业相近、技术相同、工艺相近”的要求,将研制、生产汽车零部件作为发展民品的主攻方向,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很快研制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产品,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力源液压上市公司;研制出与进口产品质量不相上下的汽车密封条、散热器、滤清器、组合电器开关等配套产品,为轿车国产化作出了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航空档案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航空档案

更多关于 贵航 歼教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