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已逐步从国土防空型转变到攻防兼备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 07:44 《国际展望》杂志
中国空军已逐步从国土防空型转变到攻防兼备型
解放军苏-27SMK机队准备进行夜间训练

  揣测未来中国空军实力

  以冷战“假想敌”思维考虑问题的美国军方显然对完成现代化变革的中国空军是什么样子非常感兴趣。但在没有任何坚实依据的情况下,桑德斯和科沃姆只能承认他们无法对未来中国空中力量的最终规模做出判断,如中国会部署多少军用飞机?各型飞机的混合比例是多少?结论只能大而无当:“中国军方领导人将不得不在各种竞争性因素之间平衡空军的现代化目标。”不过作者还是绞尽脑汁的归纳出了可能会影响中国空军未来规模和构成的“五大要素”。

  外部安全环境

  1991年的海湾战争向中国军方突出显示了美国先进军事能力和作战理念如何让一个国家的防御力量变得孱弱不堪,这也促使中国领导人下定决心建设一支更加“先进”的解放军。从1993年开始,北京方面就已经感觉到“台独”正在抬头,这同样也推动了解放军的现代化。“台湾问题很可能将中国空军带入与美国空军直接对峙的局面”,这种可能最后变成了现实——在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美国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开赴台湾海峡。可以说当前中国空军力量建设的所有重要项目,其出台动因都以“台独”问题为主。“台独”的危险导致解放军不得不降低战略空中力量(如加油机和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通过购买和联合生产俄罗斯多用途战斗机以图增强近期战斗力。

  对国际安全环境的综合评估将会继续影响中国国防预算以及军事建设可利用资源的分配。来自美国等强大空中力量的威胁使解放军不得不考虑一些未来战争中的现实性问题。海湾战争与科索沃战争让解放军认识到现有国土防空系统的危机,其无疑会在未来更加重视空军基地和沿陆地边境和海岸线上防空设施的安全与有效性,从资源分配的角度看这将使中国建立远程进攻型空军的步伐被拖延,其最可能的表现就是远程轰炸机和加油机部队建设放缓。然而矛盾的是,同样出于防御的需要,为了能够保护本国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中国空军又必须增强其对东海和南海区域的覆盖能力,这又意味着强调空中加油、水面飞行训练、长时间海上巡逻和情报收集,甚至是战略轰炸。也许这个问题可以靠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之间任务关系的协调来解决,但要协调好又决非易事。

  中国空军还必须把更大的注意力投入到日本和印度的潜在威胁上。海外基地的缺乏限制了中国战术航空武器对周边国家的实际威慑力。虽然空中加油可以延伸战术飞机的作战半径,但这也只是一个有缺陷的替代方案。由于没有海外基地,解放军空军相对于海军和第二炮兵来说在未来针对某些任务的预算分配上可能会居于劣势。

  保护经济利益的军事需要

  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一体化已经提高了中国对国外

能源的依赖,同样中国也必须进入国际市场以保持自己的繁荣。这也促进了中国必须制定一个更加积极的海外政策,这项政策有可能最终要求新的军事任务。到目前为止,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强调和平发展和不利用武力追求国家利益。如果该政策得以继续,那么中国空军最有可能面临的新任务将是如何提高战略运输能力,这样才能支持中国在国际维和、灾难救助和从冲突地区撤出公民等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如果对资源冲突采取更富进攻性的手段,那么就可能需要一支具有执行远征能力的空军力量。桑德斯和科沃姆承认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可能性不大。

  国防与民用工业的平衡

  中国政府会很在意对空军能力投资后获得的回报与将同一资源投入其他领域后回报的比较。中国领导人很明显对“将国防开支与经济发展保持一个适当的比率”非常关心;2006年度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提倡“国防事业与国家经济协调发展”。不过,国防工业在某些情况下对民用工业也会有促进作用,这时政府就会支持一些附加的军事支出(特别是技术研究)。中国政府也可能将国防开支的增长看作是有助于军队忠诚于党的一种手段,如近年来国防开支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用于提高军人工资和改善生活条件。

  各军种之间的平衡

  中国空军未来的规模将取决于空军力量能够在解放军的总体能力提升上所发挥的相对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空军的首要任务都是防空,对地面部队提供支援是第二任务。防空任务需要飞机与陆基防空设施紧密协同。中国空军还从来没有真正为地面部队提供过紧密空中支援,其现阶段很可能仅具备通过单纯的轰炸和封锁支持地面作战的能力。

  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对中国空军的描述是——“保护中国的领空安全”,“空军力量已经逐步从国土防空型,转变到可同时执行进攻性和防御性行动”。白皮书还强调“新型战斗机、防空武器和反导武器的发展”,并突出训练“以提高空军在作战中的能力,如空中打击、防空、信息战、预警与侦察、战略机动性和综合支援”。2006年度的国防白皮书重复了解放军空军努力加速其“从国土防空转变到既可以展开进攻性行动也可以进行防御性行动”,并且提高“其在空中打击、防空与导弹防御、预警与侦察和战略投射等方面的能力”。白皮书和其他解放军理论文献还揭示,防空任务目前被认为是一项综合性任务,它使进攻性行动和防御性行动逐渐一体化。对进攻性行动、空中打击及战略机动性的(加上解放军广泛强调的联合作战和联合战役)强调意味着对地面部队的支援已经获得优先地位。2004年度的国防白皮书提出,“对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优先发展”,这也意味着要对空军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不过,陆军官员在解放军中仍然占主导影响,因此兵种思考上的局限性很可能会继续影响资源配置。

  目标定位的选择

  解放军希望把空军建设成为一支拥有现代化作战能力并能打败其他国家空军的力量。而解放军实现雄心的最高标准将是有能力击败美国空军;最低标准则是应对亚洲地区的现代化空军,例如日本和印度空军。不管是哪种标准都暗示着先进战斗机和特种支援平台的发展。在部队结构方面,这还将会强调追加购买俄罗斯飞机,努力为中国的武器平台引进先进西方技术,并可能不太愿意采购能力稍差的国产武器系统。

  中国政府如何评估国际安全环境,以及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将要投入的资源,都将影响空军现代化的政策环境。为“台独”问题可能爆发冲突做好准备,已经成为近年来提高军费开支的重要理由。如果台湾地区局势变得更加稳定并且国际环境相对良好,那么提高军事开支的必要性就会下降,更多的精力则会放在国内经济发展上,如加快降低中国城市与农村人群之间的不平等。不过目前已经有一些迹象显示,解放军的一些战略家们的目光正在开始超越“台湾问题”,更看重“就中国的海上交通线的保卫和扩大其在全球利益问题建设一支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军事力量”。目前还不清楚该理论对中国领导人有多大影响。相反,中美关系的低迷更可能会加强中国对美国潜在威胁的关注,并且导致对军事现代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国防与民用工业的平衡

  中国政府会很在意对空军能力投资后获得的回报与将同一资源投入其他领域后回报的比较。中国领导人很明显对“将国防开支与经济发展保持一个适当的比率”非常关心;2006年度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提倡“国防事业与国家经济协调发展”。不过,国防工业在某些情况下对民用工业也会有促进作用,这时政府就会支持一些附加的军事支出(特别是技术研究)。中国政府也可能将国防开支的增长看作是有助于军队忠诚于党的一种手段,如近年来国防开支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用于提高军人工资和改善生活条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