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国产破冰船有何优势 破冰能力超进口船3个级别

中国国产破冰船有何优势 破冰能力超进口船3个级别
2018年09月13日 17:23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喜闻雪龙2号于9月10日教师节正式下水,我们有幸来聊聊这艘期盼许久的国产第一艘破冰船。

  为何说期盼许久呢?因为此船的立项于2009年,经过了9年多才终于下水,真的是让人望穿秋水。

  雪龙2号是由中船708所和芬兰的阿克北极公司联合设计,船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排水量13390吨,航速15节,续航力20000海里,自持力60昼夜,成员90人,2-3节时连续破冰能力为1.5米(含0.2米雪),可前后破冰,尾部由螺旋桨碎冰,可突破20米的冰脊。

  然而雪龙2号的船体拥有38mm厚的钢板,冰刀厚度达100mm,她拥有连续破冰能力达1.5米,比雪龙号(系从乌克兰引进)的连续破冰1.2米的能力还强,不要小看那0.3米的差距,那可是相差三个级别,雪龙号破冰等级为PC6级,而雪龙2号是PC3级。

  在雪龙2号船艏底部,左右各有两个自动定位的侧推器,船底还布置着箱型龙骨,这是为了能在浮冰区里保护水下的水声科研设备而专门设计的。

  雪龙2号的龙骨间距密度达到了400mm,这样能有效的增强船体的强度,但也给施工带来了难度,增加了焊接量,而且焊接的空间非常狭小,环境相当恶劣,然而却没有难倒江南人。

  有意思的是雪龙2号船尾部的海底门,它的功能是用来冷却动力系统的,但它外观却设计得像百叶窗一样,原来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碎冰钻进冷却管道造成堵塞。

  雪龙2号的动力系统为全电力推进,尾部的螺旋桨吊舱可360度旋转,也就是所谓的桨舵合一,又是螺旋桨,也是舵,因此其非常灵活,可在原地360度调头。螺旋桨来自芬兰,它采用了不锈钢材质铸造,因此能轻易的搅碎冰层,从而实现船尾破冰的功能。

  船艏甲板上有一座50吨的吊车,其下方为货舱,舱内可存放集装箱,甚至也可以在货舱盖的甲板上堆放集装箱,但和雪龙号相比,其装载能力算一般。

  雪龙2号是以科学考察为主,运输为辅,因此上层建筑里的科研舱室非常的多。在其上层建筑里面集实验室、住舱、驾驶室、机库和直升机起降甲板于一体。

  里面有水文调查专用的吊车,平时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伸出舷侧舱门进行水文调查。位于船舱中部还设有一个月池,此月池是在气候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使用,它可以打开海底门将水文探测设备通过吊车将其放入水中采集水样。

  雪龙2号自身设计有稳定水舱,遇到恶劣天气,可以减小船体的横摇度。

  第2层甲板还有救生艇,一边一艘,两艘救生艇的承载能力是100人,可以满足雪龙2号额定人数90人的逃生需求。

  第4层甲板就是直升机库和直升机起降甲板,雪龙2号能搭载两架直升机,一架为中型直升机,另一架为准中型直升机。机库也非常的宽敞,里面可同时存放两架直升机,机库的高度也很高,占据了两层甲板。

  第7层甲板就是驾驶舱,里面的窗户也是落地大窗,视野非常宽阔,而且前后左右都有窗户,后面的窗户是用来指挥直升机起降和作为备份的驾驶台。

  再往上就是罗经甲板了,上面能看到雪龙2号的代表性烟囱,就像是仙鹤展翅一样,烟管向左右舷侧弯曲,这是为了防止烟气干扰直升机起降和熏燎桅杆上的雷达电子设备而设计的。烟囱的底部比较粗壮,带有尿素罐有脱硫作用,非常环保。位于烟囱前方的雷达桅,上面将安装有航海雷达和气象探测设备等。

  雪龙2号的船尾甲板为科考作业甲板,布置有3部吊车,有两座折臂吊和一个A型门吊,其中大型折臂吊的起重能力为24吨。

  从以上雪龙2号的各种性能与装备来看,其在破冰能力、科考能力、居住性、环保性和高科技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雪龙号,还有她是我国国产的第一艘破冰船,她的问世改写了我国不能生产破冰船的历史。(作者署名:浩汉防务)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直升机雪龙甲板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