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沈飞40年前研发这款战机酷似幻影F1 却因发动机下马

沈飞40年前研发这款战机酷似幻影F1 却因发动机下马
2018年08月14日 12:30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说起歼-11战斗机,大家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沈飞生产的苏-27“侧卫”国产型号,歼-11是我国空军拥有的第一种国产化双发重型制空战斗机,曾是我国国土防空的中坚力量。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也曾研制过一种名为歼-11的单发超音速战斗机,其气动布局与著名的法国达索“幻影”F1战斗机颇有类似之处……

  1969年8月25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史称“825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专家从部队实际需要触发,并总结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确定了高机动性是未来国产战斗机的发展趋势。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但“825会议”一口气确定三种战斗机的研制就有些脱离中国当时的经济现状和航空工业发展实际了。这三种战斗机中的第一种是4吨级“小歼”计划,该机在设计思想上参考越南战争中米格-17和米格-21从临时“埋伏简易机场”起飞,对美国打击机群编队进行成功袭扰的战例,是一种轻型前线战斗机,被要求具有短距离起飞和降落能力,甚至能装在卡车上转场部署。“小歼”要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加速、爬升和盘旋性能较为突出。“小歼”被交给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最后发展成歼-12战斗机,但由于机体过于轻小,航程和载弹量受限且机头无法安装雷达,最后没有投入量产。

  第二种是名为“4号任务”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由601沈阳飞机研究所负责研制。601所拿出了两个设计方案,都以歼-6战斗机为基础。第一种方案采用两台涡喷6丙为巡航发动机,通过加装912升力发动机来实现垂直起降。第二种方案采用两台涡喷6甲为巡航发动机,同时把发动机作为燃气发生器,引出高压气流驱动四台升力风扇,产生垂直升力。歼-6进入平飞后,这套升力风扇会被收入机腹。601所最后采用了第二种方案,结果在1972年由于我国缺乏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4号任务”被迫取消。

  第三种是9吨级2马赫高机动中型战斗机,由沈阳飞机制造厂负责研制。沈飞经过研究后拿出了三个备选方案,第一个方案安装两台经过升级的涡喷-6丙加力发动机,但这种发动机过于老旧,推力只能让歼-11飞到1.75马赫。第二个方案围绕一台涡喷-7丙加力涡喷发动机设计,但由于是单发设计,其最大起飞重量被限制在了7吨,如果超出将会降低整机推重比,从而影响机动性。但7吨最大起飞重量严重限制了该机的燃料和武器负载。

  第三个方案最为激进,将安装一台当时我国尚未拥有的加力涡扇发动机,以彻底解决推力不足的问题。设计师建议在“三叉戟”客机的罗尔斯·罗伊斯“斯贝”512民用非加力涡扇发动机的基础上自行研制一种加力涡扇发动机,这恐怕是中国军机第一次与“斯贝”的结缘。这种“民改军”的涡扇发动机研制方式在当时已经有了成功先例,在60年代瑞典在研制萨博-37战斗机时,沃尔沃公司就以普惠JT8D民用涡扇发动机为基础,以通过增加加力燃烧室的方式研制出RM8加力涡扇发动机。所以经过长时间评估后,第三个方案最终胜出,成为歼-11战斗机研制的基础。

  歼-11战斗机的初步研制在1971年末完成,该机的气动外形与法国达索“幻影”F1比较接近,在当时的国产战斗机中属于十分先进的设计。歼-11采用两侧进气的正常气动布局,半圆形进气口为激波锥三元可调式。后掠式上单翼外翼段前缘具有锯齿而不是国产战斗机惯用的翼刀,此外机翼增升装置完备,前缘有缝翼,后缘有开缝襟翼。平尾安装位置较低以避开机翼气流的干扰,机腹具有小型腹鳍。尖锥机鼻内安装645型或204型火控雷达。歼-11的武器包括两门30毫米固定机炮和4枚PL-2或PL-5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该机也可以挂载传统空地武器执行对地任务。

  根据沈飞的规划,歼-11战斗机长15.76米,高4.7米,翼展8.695米,正常起飞重量8.7吨,起飞滑跑距离500米,最大航程2300公里,最大爬升率197米/秒(5000米高度),整机空战推重比为1。从上述参数看,歼-11战斗机在尺寸上与“幻影”F1相当,但正常起飞重量却足足轻了2吨多,空战推重比远高于“幻影”F1的0.64,因此机动性将远超后者。

  和我国的许多战斗机研制项目一样,发动机成为扼杀歼-11项目的最后稻草。由于“斯贝”512民用涡扇发动机是为亚音速飞行设计的,在改加力涡扇的过程中发动机的大部分组件都需要改进才能适应更高马赫数。除需要修改风扇和涡轮的设计外,燃烧室也需要重新设计,还需为全新的加力燃烧室提供了全新的燃料控制系统。以我国当时的航发水平来看,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在80年代初,歼-11和许多军机研发项目一样,因为经济建设让路而下马。

  虽然歼-11项目被终结,但这个编号后来在90年代被重新用于沈飞的苏-27SK国产化型号,并最终一鸣惊人。(作者署名:阿姆斯壮)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