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新型穿甲弹亮相 威力提高1倍可穿透十层钢板(图)

中国新型穿甲弹亮相 威力提高1倍可穿透十层钢板(图)
2018年08月13日 16:33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国产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发射瞬间

  弹托脱离

  它穿透10层钢板的瞬间,威力可见一斑

  8月12日国产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首次公开亮相,在穿甲能力试验之中它连续穿透十层钢板,显现国产105毫米强大威力。

  我国著名弹药专家王泽山先生透露,国产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从引进到自行研制,“威力提高了近1倍”,这应该是相关专家首次透露国产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甲能力达到或者接近600毫米。

  冷战之中,中国一直将坦克、反坦克武器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新一代反坦克武器以“能打(穿)T-72”为基准要求,当时国内主力坦克炮是100毫米线、滑膛炮,威力不足,难以击穿T-72坦克前主装甲,正在研制120毫米滑膛炮体积太大,无法装进主战坦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陆军决定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引进国外先进火炮和弹药,提高国产坦克作战能力。

  L7是北约二代主战坦克制式火炮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就将L7试验性安装在埃及T-55坦克上面

  经过对比,中国引进了著名的英国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它也是西方二代主战坦克主力火炮之一,甚至M1这样三代主战坦克仍旧保留了这种火炮,尤其重要的是研制厂商诺丁汉皇家兵工厂从1977年开始着手研究用L7替代苏制第一代坦克上面的100毫米线膛炮,这个方案得到埃及陆军认可,80年代初英国人将1门L7试验性安装在埃及T-55坦克上面,并且进行了发射试验,经过试验,表明T-55主战坦克射程、穿甲威力迅速增强,2000米处穿甲能力可以超过300毫米均质钢装甲。因为国产59主战坦克就是苏联T-54坦克仿制型号,既然L7可以安装在T-55上面,那么安装在59坦克上面也不存在较在技术障碍,这也是陆军选择L7的主要原因。

  配备L7国产型的国产88式主战坦克

  采用国产105毫米坦克升级的59D坦克

  59坦克的100毫米线膛炮采用新弹也可以对付早期型T-72主战坦克

  中国引进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不仅仅有火炮本身,还有配套的弹药,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火控系统等等,经过相关单位努力,最终实现了火炮、弹药和火控系统国产化,安装在第二代88式主战坦克上面,提高了国产坦克作战能力,并且国产化L7型105毫米线膛炮还用来改装第1代59式主战坦克,在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基础上,相关单位还发展了用于100毫米线膛炮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它的威力也可以击穿T-72主战坦克前主装甲,这样第1代主战坦克不需要改进火炮,也可以对付第2代和3代早期主战坦克,效费比更高。

  换装加长身管105毫米坦克炮的国产88B主战坦克

  国产新一代105毫米穿甲弹威力比引进型号提高了近一倍

  这就是新型轻型坦克继续采用105毫米炮的底气

  为了对付改进型T-72主战坦克,相关单位还对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进行了改进,加长了炮管,提高了初速,同时也研制了新一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新弹在材料、发射药、空气动力等方面性能进行了完善和优化,穿甲威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国产新一代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力,可以通过出口型同类型弹进行一个大致推测,从海外资料来看,国产出口型BTA-2型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在2000米可以击穿550毫米均质钢装甲,这个威力已经可以对付T-90S、出口型M1A2这样的主战坦克,从王泽山先生话来看,自用弹威力应该比BTA-2还要大,可以达到或者接近600毫米,正是因为国产105毫米尾翼脱壳穿甲弹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国产新一代轻型坦克才继续采用了105毫米线膛炮。(作者署名:小飞猪观察)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