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国陆军为何只青睐榴弹炮 而淘汰火力更猛的加农炮

我国陆军为何只青睐榴弹炮 而淘汰火力更猛的加农炮
2018年08月04日 10:53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划分,起源于拿破仑战争时期。加农炮一词来自拉丁文Cannon,意为“管子”。顾名思义,加农炮是一种弹道低伸的火炮,炮身较长,口径倍数比较大,装药量高,初速比较大,射击仰角一般小于45度。弹道相对低伸平直低伸。特别适用于前敌部队的攻坚战中。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也属加农炮类型。主要以直瞄或间接瞄准射击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

  榴弹炮的英文为howitzer,榴弹炮炮身较短,炮口初速低於加农炮,通常使用多级药包来发射,仰角较高,弹道呈明显抛物线。有效射程较加农炮短,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和英国的榴弹炮按口径来分类,法国装备6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英军装备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而同时期的加农炮则是按照炮弹的重量来分类,例如6磅炮,8磅炮和12磅炮。

  从前膛炮时期开始,加农炮就一直统治着战场。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人研制了1897式75毫米野战加农炮,这是一种速射后膛加农炮,每分钟能喷射出15发炮弹,是当时地球上射速最快,性能最好的榴弹炮,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因而在一战的战场上呗广泛使用,最有意思的是被交战敌我双方广泛使用,因而获得了一个绰号“七五小姐”。

  “七五小姐”加农炮,这门炮也是《亮剑》里李云龙招呼二营长那门意大利炮的原型炮。

  现代的大口径加农炮辉煌阶段是在二战时期和五六十年代,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主要特点是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80倍)、初速大(通常在700米/秒以上)、射程远(如122/152/175毫米加农炮的最大射程可达30公里左右)。例如我军装备的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射程远达24公里,而同口径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只有11.8公里。

  例如被美军称为有史以来“最美最狠的加农炮”,是美国M107式175毫米自行加农炮,该炮从1963年开始装备,是美军的军属火炮,以其33公里的射程成当时世界最远身管火炮。1968年的侵越美军曾这样赞叹该炮:“当它在古芝轰鸣时,40公里外的西贡也都在颤抖!”。

  美军当年设想在集团军下设的炮兵旅装48门M107式175毫米自行加农炮,用于执行远程的反坦克任务,理论上可在十几公里内梯次歼灭苏军的一个坦克师。

  1979年战争时。我军的大口径加农炮,以60式122毫米加农炮和少量59式和59-1式130毫米加农炮为主,配备给独立炮兵师的加农炮团。强大的火力在顷刻间将越军构筑的前沿工事悉数炸飞。在随后的战斗中,130毫米加农炮一直是解放军攻坚克难的法宝,在攻打谅山的战斗中,我军的加农炮群封锁住了奇穷河渡口,切断城内越南王牌第3师“金星师“与后方的联系,最终这支骄横的越南王牌部队大部被歼。

  苏联研制了203毫米口径的M1975式自行加农炮,这成为加农炮的绝唱。而中国在80年代则研制了威力强大的83式152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到38公里,火力性能可比肩西方的155毫米榴弹炮,但83式的全重高达10吨,行军状态长10米,机动性很差,没有大规模装备。瑞典在70年代研制了履带式底盘的班德卡农1A式155毫米自行加农炮,采用50倍口径的155毫米身管,使用独特的弹匣供弹系统,每分钟射速高达14发,由于该炮使用定装弹,弹道很单一,战场适用性受到限制,所以装备数量很少。

  此后,通过加长身管,榴弹炮于加农炮的界限变得模糊,西方国家的大口径野战火炮都只保留了榴弹炮一个序列。按照我国和俄罗斯炮兵的规定,西方的长身管榴弹炮应该叫加农榴弹炮,例如83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和05式155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加榴炮身管长度比较大,膛压较高,采用多级发射药,射程远,弹道灵活,同时保留了加农炮和榴弹炮的优点。而纯加农炮,由于缺点太多,被淘汰了!(作者署名:科罗廖夫)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