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国军事遏制中国再出招 这次是“又换思想又换人”

美国军事遏制中国再出招 这次是“又换思想又换人”
2018年06月01日 08:40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美国当地时间的5月30日对现在的美军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虽然算不上是“双喜临门”,但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改名印太司令部赶上新旧司令官任命交替,确实算得上是两件大事。别的不说,就冲哈里斯和戴维德森两人在当天的讲话和表态,就足够说明很多问题了。

▲ 如果不出意外,哈里斯同志就要被派到韩国大使馆里给金将军制造不痛快了▲ 如果不出意外,哈里斯同志就要被派到韩国大使馆里给金将军制造不痛快了

  当然,所谓时也势也,美军这两部并做一步的变动,还得从美国当下在西太平洋面临的挑战说起。当然,其实从太平洋司令部改名成印太司令部,在字面上是多出了个“印”,也就是印度洋,不过在实际上,印太司令部的管辖范围并没有和之前太平洋司令部的时候有任何变化。从波斯湾往东、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海域水域本来也是太平洋司令部的任务范围,这次加上了“印”,更多的主要还是展示美国对于这一海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 传统思维不管用了呀▲ 传统思维不管用了呀

  变化的原因在哪儿呢?总不能真跟俄罗斯媒体说的一样,是因为特朗普一直想要把俄罗斯从印度市场上挤跑,然后取而代之卖武器给印度才这么干的吧!

  施佬觉得啊,这变化主要还是个历史问题。回顾过去的话,不难发现美国长期以来的太平洋方向战略一直是围绕着东亚乃至东北亚的“区域霸主”展开的对策,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显得尤为明显。当时的日本在发起太平洋战争之后,在战争初期是攻城略地,很快就构建了一个日本心目中的所谓“绝对国防圈”,这个北到阿留申群岛、南到大洋洲北部、西到马来半岛的地区,基本上就是今天我们对于所谓“西太平洋”范围的认识。

▲ 二战时期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基本就是早期“反介入”了▲ 二战时期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基本就是早期“反介入”了

  当时的日本在选择南下占领东南亚地区的广大岛屿并进占中南半岛之外,出于对印作战巨大的地幅和需要的海量兵力及后勤补给的考虑,日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明智地没有向印度和印度洋方向发起战略进攻(陆上的英帕尔会展发起于1944年且可耻的失败了),加上当时中东通往亚洲的海上交通线对于日本还远没有昭和末年那样对日本至关重要,因此虽然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上并没有很强的盟军力量(萨莫维尔的舰队显然不是同一时期联合舰队主力的对手),但是日本除了借助印度洋作为通道派遣潜艇去德国交换物资和图纸之外,并未在印度洋上有大的动作。

▲ 印度洋对于二战的日德而言,主要只有偶尔的交流作用▲ 印度洋对于二战的日德而言,主要只有偶尔的交流作用

  这使得印度洋方向在二战中一直是最为边缘的角色之一,自然也被当时美军的指挥机关所忽视。如今我们听单田芳老师说书那都是“太平洋大海战”,也没见过谁说什么“印太大海战”的。

  到了冷战期间,那情况更加简单了。苏联作为这一时期美国在太平洋方向上的主要对手,其地理位置非常靠北,因此在冷战大多数时间里,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主要任务,还是突破美国以岛链为核心对苏联远东海军基地的封锁,进入太平洋上对美国发动攻击。这样的作战设想自然而然将美国海军的视野范围框定在了西北太平洋上。

▲ 冷战中苏联的几大舰队,基本任务都是水面舰艇掩护潜艇突破封锁~▲ 冷战中苏联的几大舰队,基本任务都是水面舰艇掩护潜艇突破封锁~

  虽然苏联历史上好几次试图南下拓展其海上力量的范围,但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而获得金兰湾之后的苏联远东海上力量又十分有限,因此整体上进入印度洋的力量还是很弱小。相比当时苏联海军的南下动作,苏联从阿富汗向巴基斯坦进行的陆上突破反而更加引起美国的注意,不过既然最终苏联也没有打穿到印度洋……那么遏制苏联南下的战场就停留在了中亚而非印度洋地区。

  ▲ 西方想象中的金兰湾会成为苏比克湾一样的大基地,然而实际上苏联海军并没有如此强大

  这一思维定式在冷战后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和阶段而得到了延续。虽然从地理上说,中国的情况要比苏联好很多也靠南很多,但作为介于苏联和越南之间的国家,中国整体上仍然被西太平洋的岛链所“围困”,加上冷战结束之初的中国海军力量弱小,根本不具备体系化突破岛链的能力,因此太平洋司令部管中国,绝大多数时候仍然是延续冷战时期的体系来操作。

  ▲ 最近流行的潜艇游戏《冷水》中设想的中美2000年冲突,可见其设想里的海域,仍然是只有西太平洋

  但是中国与苏联对于印度洋的需求不同,那就是中国由于资源(主要是进口原油)的原因,对于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海上交通线有着天然的追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当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国内立刻就掀起了一波“马六甲困局”的大讨论。这种对中东原油以及印度洋交通线的天然需求,也使得中国海军“走向印度洋”在战略上成为了长远上的必然。

▲ 施佬小时候看的地理读物,都是这样重视马六甲海峡的▲ 施佬小时候看的地理读物,都是这样重视马六甲海峡的

  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以及伴随而来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印度洋交通线安全也成了中国强化的重要目标。相应的中国南海-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的海上交通线也开始逐步进行强化。无论是派出舰艇编队在亚丁湾地区常态化护航任务,还是以南亚国家作为中继、补给基地,派遣潜艇在印度洋进行常态化部署,还是在南海进行包括大规模填海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建立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远海战斗群,都可以理解为印度洋这一方向上的针对性举措。

  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美国人给自己的司令部添上这个“印”,也就很好理解了。当然了,面对更广大的部署空间和更多的情报搜集需求,增添力量那是必须的,至于需要多少力量,这就是一个比改名字要复杂得多的问题了。(作者署名:胡诌施佬)

▲ 反正一艘“里根”管住两个大洋这种事情,肯定是不可能的▲ 反正一艘“里根”管住两个大洋这种事情,肯定是不可能的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