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军队报道视频中,一种中国两栖突击车,展示了一个罕见的动作:
这一强悍战车,居然会下跪!只见它缓缓降低车体前部,向前倾斜,就好像正在下跪一样 —— 这个动作,居然是中国战车一项高科技的体现!
注意看上图中的这一战车,左侧显示最前方的主动轮位于较高的位置,右侧显示主动轮已经降低到了几乎与后方负重轮一样低的位置。
下面三张大图,显示了这一“下跪”的全过程。
这辆战车,就是中国ZTD-05两栖突击车,也就是我军目前最先进的水陆两栖坦克。ZTD-05是“05式两栖装甲车族”中的坦克型号。2009年中国陆军装备的这一突击车,首次参与阅兵。
ZTD-05式突击车这一“跪”,展示的绝不是屈辱,而是中国军队充足的战斗力!
为什么要“下跪”呢?这要慢慢说来:05式两栖战车研制时,提出了高速水上航行的要求,要比此前应急改进的63A两栖战车家族明显提高。两栖战车受到水的巨大阻力作用,如何实现高速航行,一直是个难题,例如美军AAV7等各国著名两栖战车,水上速度一般只有可怜的10公里/小时左右,这导致在航渡中长时间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中,两栖舰艇也不得不冒险尽量靠近海岸,容易被敌人击中甚至摧毁。
美军曾经试图研制EFV远征战车,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法是使用坦克级别的1500马力先进发动机,增加复杂的前、后滑水板,履带可以收起贴近车体。当这一强劲发动机驱动车尾喷水推进器时,EFV战车在滑水板高速滑水的作用下,被相对作用力抬高,部分车体露出水面,加上履带收起,使得航行阻力显著降低。借此,EFV战车可以实现惊人的46公里/小时水上最大速度,几乎接近汽车行驶的速度。
中国在研制63A家族两栖战车之后,开始着力研究05式家族,技术思路也类似于美国EFV战车。但EFV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构思过于超前,导致成本和可靠性不太乐观,最终美国海军陆战队放弃了这一战车。而中国05式两栖战车家族在先进性能与成本、可靠性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达到了约30公里/小时的水上最大速度。目前,05式家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最先进的两栖战车。
那么这一切,为什么和战车“下跪”有关呢?这是因为在减低水上航行阻力的设计之中,包括了主动调节05式战车悬挂高度、将履带与车轮等设备收起贴近车体的设计,这样可以减少这些部分产生的阻力。
但这一调节能力,在陆地上也可以使用。上述照片就展示了相关能力。如果迫切需要,例如想获得最大的火炮向下射击倾角,05式两栖突击车可以降低车体前方高度,令整个车体向前倾斜。这时,火炮能得到额外几度的向下射击角度,在特定地形上作战时能先敌开火,可以说是关乎生死。
在主战坦克乃至整个装甲战车领域的发展历史上,可主动调节的悬挂,一直是一项先进科技。例如特立独行的瑞典S无炮塔坦克,因为采用固定火炮,因此使用液气悬挂,通过车体倾斜来实现调整火炮俯仰角的目的。日本90式主战坦克也使用液气悬挂,因为考虑到国土丘陵地形的限制,有必要给90式坦克配上这一在山地上特别管用的技术。当然,05式拥有这一技术特点,主要还是考虑履带、车轮部分的减阻需求。
瑞典S坦克展示通过调节液气悬挂,让火炮向上仰起。
ZTD-05两栖突击车,在火力方面也相当强劲。它虽然配备并非口径最大的105毫米火炮,但通过改进火炮与弹药本身,获得了足以摧毁绝大多数中国周边国家主战坦克的能力。它配备了尾翼稳定穿甲弹、聚能破甲弹与榴弹。据称有发射中国自主研制的炮射反坦克导弹的能力。
05式突击车可以在海上航行中实施射击,摧毁敌方滩头力量,这说明它的双向火炮稳定系统有相当的技术水平。该战车配有先进的火炮火控设备、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战场信息互联系统等。
目前05式家族已经全面替代当初应急性质的63A家族。不难看到,中国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先后完成了63A、05两代两栖战车家族的研制装备,这是极大的成就!(作者署名:加特林)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
- 【 军事 】 我核潜艇进入钓鱼岛附近 凯旋高挂五星...
- 【 财经 】 中国富人多几个许家印 共同富裕就能更...
- 【 体育 】 专家团展望骑勇大战:第一人之争暗潮涌...
- 【 娱乐 】 汪峰前妻:你们的孩子比我女儿重要?
- 【 科技 】 百度、支付宝、今日头条被工信部约谈
- 【 教育 】 荒诞的学霸故事20年来却感动无数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