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96A和T-72火力系统差距 我军坦克更胜一筹

2014年08月18日17:41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者信息

鹰击

新浪军事编辑部原创主笔之一

详解中俄两种125mm坦克炮的不同之处

  从外表看上去,我军参赛的96A式坦克的125mm主炮的外形和T-72系列的2A46M型125mm主炮完全相同,连身管抽气装置的位置都一模一样。实际上,这两型火炮“徒形相似,其实不同”。

  96A坦克沿用了96式坦克的ZPT-96型125mm坦克炮,而96式坦克又基本上是出口巴基斯坦的85-IIAP坦克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标准(简称国军标)重新打造的产物,两者唯一的区别,就在这门炮和炮弹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罗马尼亚获得了一辆T-72坦克,我国坦克专家对其展开了全面的测绘研究,并独立绘制了这辆T-72的全部图纸。在苏联解体后和俄罗斯的技术交流中,我方人员发现老专家们当年绘制的图纸,竟然和T-72的原厂生产图纸分毫不差,足见我国坦克科研人员的功力之深。研究项目中,自然包括其2A46型125mm滑膛坦克炮,也就是T-72BV使用的2A46M的基本型号。

  我国当时性能最先进的坦克炮是仿制英国著名的L7型,装备在59-2式坦克和79式坦克上的ZPT-83型105mm坦克炮。科研单位很快组织了两型火炮的对比试验,发现2A46由于口径更大,拥有更大的药室容积,因而炮口初速确实更快;但是其1000米外的弹丸存速性能远不如ZPT-83,导致实际穿深并无明显优势;且身管工艺较为粗糙,中远距离射击精度不如ZPT-83。

  经过详细分析论证,专家们认为2A46型坦克炮暂不适合我军装备。因此,90年代初服役的88B式坦克仍沿用了ZPT-83,而90年代中期服役的88A式和59D式坦克则使用了身管更长,穿深增加10%的ZPT-94型105mm坦克炮,几乎榨干了L7这门一代名炮的全部潜力。

  因此,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专家们也看到了2A46及其配套的转盘式自动装弹机的巨大潜力。在我军自用坦克继续装备105mm坦克炮的同时,国内也开始了对2A46及其配套弹种的仿制,初步国产化的2A46首先装备在面向出口的“风暴”2型主战坦克上试验,几经改进,于1992年装备在出口巴基斯坦的85-IIAP型主战坦克上。可以说,巴基斯坦充当了我国125mm坦克炮发展的“小白鼠”。

  通过2A46的国产化,国产105mm坦克炮技术的发展,以及和西方的技术交流,我国逐渐掌握了125mm坦克炮的特性及其改进发展的方向。工艺上经过重大改进的ZPT-96型坦克炮于90年代中期定型,发射国产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处的穿深达到了600mm,足以击穿三代坦克炮塔正面装甲。

  细心的网友在比赛中一定能发现,在射击同样的靶标时,T-72的炮弹弹道几乎是肉眼可见的,而我军96A的炮弹弹道则很难用肉眼辨别。这说明,ZPT-96的炮口动能和弹丸飞行速度均要远胜于2A46M,这不仅意味着穿深上的优势,还意味着在射击移动目标时带来的降低提前量要求的优势,相信玩过《坦克世界》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2A46M配备的俄式穿甲弹无论是炮口初速、飞行稳定性还是穿甲深度均不如我军装备的二期型125mm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虽然本次比赛中没有对炮弹穿甲性能的考核,但我军坦克炮和炮弹的性能优势已经在比赛中依靠主炮射击19发19中的完美成绩得到体现。

T-72坦克的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

  无论对前几天我军参赛队伍忽上忽下的成绩有什么看法,没有人会对我军96A坦克在比赛最后一轮中展现出的鹤立鸡群的移动射击能力视若无睹。坦克想要打得准,既需要炮本身弹道性能优秀,也需要先进的坦克火控系统的帮助。对坦克火控系统略知一二的朋友大概都听说过上反式和下反式稳像火控系统。本次参赛的我军96A坦克装备的就是上反式稳像火控系统,而T-72包括俄军的“魔改”T-72B3M则使用下反式稳像火控系统。

  坦克火炮的瞄准过程说来很好理解,炮长操纵瞄准镜,使瞄准线对准目标,而火炮则跟着瞄准线的移动而移动。而实现稳像火控的原理,是靠火控系统对目标数据的计算,不断调整由陀螺仪驱动的反射镜和瞄准镜之间的角度,使得目标的位置始终处于瞄准镜视野背景的正中央。这样极大的方便了炮长在坦克行进间进行射击,射击时,只需把瞄准十字线压到目标上即可。

  简单说来,下反稳像火控中的瞄准镜通过耳轴安装在炮塔顶部,与火炮摇架之间通过四连杆机构连接。坦克行进间,由于车体的颠簸振动,火炮将在稳定器的作用下绕着耳轴进行转动,瞄准镜也将在四连杆机构的驱动下跟着火炮同步转动。而安装在瞄准镜下面的反射镜本身是不转动的,故而称作下反稳像。

  由于下反稳像火控采用机械同步方式,因而具有系统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的优点。其反射镜组件和炮塔直接固定,不需要稳定装置,体积较小。因为在外界扰动不大的情况下,下反稳像火控的瞄准线稳定精度较高,所以在比赛前几天的科目中,中俄坦克在射击科目中的表现并无明显差距。

  但是在车辆颠簸严重时,由于火炮将跟随双向稳定器相对炮塔做俯仰运动保持稳定指向,和火炮同步运动的瞄准镜镜体也得相对于炮塔俯仰运动;这样问题就来了,位于炮塔吊篮内和炮塔相对静止的炮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跟相对炮塔不停运动的瞄准具协调一致。

  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炮长用头紧紧顶住瞄准镜护垫,努力减小与瞄准镜镜体的相对运动,而以坦克的颠簸程度,如果在高速运动中完成瞄准射击,炮长坚持不了几个回合就得被撞成“乌眼青”,所以在前一阶段的竞速比赛中还耀武扬威的T-72B3M只能在移动射击时减速到以近乎是短停射击的方式迁就炮长进行瞄准。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四连杆机构的机械磨损逐步增大,镜炮同步的误差也随之增大,不利于保持射击精度。

  为了提高夜战能力,瞄准镜都集成有夜视仪器,其物镜也安装在瞄准镜头部。由于下反稳像火控的瞄准镜是不稳定的,而夜视光路又不通过稳定的下反射镜,夜视仪的视场实际上无法稳定,夜战时等于又回到了没有稳像系统的年代。而且由于前面提到下反射镜体积小,导致瞄准镜头部的尺寸跟着也小,光通量也小,不利于提高夜视仪的夜视距离和分辨力。

96A坦克的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

  在上反稳像火控中,瞄准镜镜体则刚性安装在炮塔顶部,换言之,瞄准镜和炮长是一体的。而在反射镜的方向轴和俯仰轴上,分别安装了小型稳定系统,实现瞄准线的独立稳定。由于这套系统中是通过转动安装在瞄准镜上面的瞄准镜实现稳像的,故而称作上反稳像。

  当车体颠簸带动瞄准镜镜体随炮塔摆动时,视场中的目标会向与炮塔运动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时,瞄准镜中的陀螺仪会测量出镜体摆动的角度,然后控制上反射镜向相反的方向摆动,使目标成像后依然位于视场中原来的位置,达到稳像的目的。

  由于在上反稳像中,瞄准镜和火炮不再联动,为了测量瞄准线与火炮轴线之间的偏差角,上反稳像火控采用了先进的电同步解算。通过在上反射镜的俯仰轴上和火炮俯仰轴上安装的角度传感器,火控系统能实时解算出瞄准线与火炮轴线的偏差角。

  从稳像原理和同步解算原理可见,上反稳像火控具有如下优点:瞄准线稳定精度受外界扰动强度变化影响小;镜炮同步测量精度高,使用过程中不存在机械磨损使测量精度降低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无论坦克如何运动,炮长与瞄准镜之间都不会有相对运动,这就大大提高了移动射击能力;而由于夜视仪的物镜和瞄准镜一起被稳定,也不需要另外设置稳定装置;且上反射镜有陀螺仪等稳定装置部件,体积较大,光通量也较大,有利于提高夜视仪器的夜视距离和分辨力。

  但安装在上反射镜上的稳定装置部件,使得上反射镜在高低向和方位向两个方向上的转动惯量增大,要实现瞄准线的高精度稳定,技术难度比下反稳像火控大,系统成本也较高。这也是苏/俄坦克长期选用下反稳像式火控的一大原因——便宜,易于大量生产。但是在冷战结束后,成千上万辆坦克打起坦克大会战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这种数量优势在现代战争中已经很难发挥了。

  虽然这里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从技术的角度讲,新浪军事认为,如果此次比赛移动射击科目评分时把完成时间计算在内,或者再增加夜间移动射击等更具实战意义的射击科目的话,我军96A坦克的表现仍然会比T-72B3M更优秀,这就是技术优势的体现。

  而且,96A坦克并不代表我军坦克火控系统的最高水平。随着主炮性能更先进,且具备车长独立周视镜,可以由车长进行超越炮长的“猎-歼”射击的99式和99A式主战坦克批量服役,我军坦克火力系统的技术优势还将继续保持。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