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回顾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的历史,有一支海上力量就总是被提起。不过关于这支海上力量的名称,却有不同的说法。有人称之为北洋水师,也有人称之为北洋海军。那么,到底是北洋水师还是北洋海军?
我们先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水师是什么。中国水师的历史非常早,早期也称为水军,舟师。主要作战区域的内陆的江河湖泊,也有沿海和外海作战,但比较少,水师更多的功能是“水”字。中国最早的水师要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宋代和中国的近海水师已经很厉害了,宋朝战船上还出现了火器,罗盘也得到了普遍运用,宋徽宗年间广州的舟师海船可使用用地文、天文和指南针导航。在南宋灭亡的崖山之战,有10万以上宋人与舰同沉,这也能说明当时南宋水师的规模。
明代早期,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行动,也能印证当时中国水师的技术水平和庞大规模。明朝郑和船队能够远洋出海,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水师强盛的直接体现。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禁海的国家海防战略,导致中国沿海的武装力量以有组织的海盗贸易集团为主,国家水师迅速衰落,到了清代则进一步萎缩。传统水师与近代海军的分界点,是在1874年,这一年发生了日本入侵台湾岛的事件,之后清政府下令南北洋大臣各自编练一支海军,这是“海军”这一名词首次体现在官方文件中。
北洋大臣也称为“北洋通商大臣”,专办清政府外交、洋务、交通、工业,兴办北洋海陆军等事宜,李鸿章从1870年开始担任北洋大臣29年之久。1875年,北洋大臣以荣成的绿营水师为基础,在天津编练蒸汽化的近代化海军舰队,1880年后改称北洋水师,直至8年以后,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清政府批准颁行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水师改用了“北洋海军”名称。北洋水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购置了当时世界先进铁甲舰和巡洋舰,载有克虏伯重炮。
北洋水师在制度上完全袭承西方,采用西式训练方式和作战条令,清政府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主要内容与英国皇家海军条令基本一样。北洋水师采用洋军事顾问,聘用洋教习,以英式口令操练水手,作战方式完全照搬英国皇家海军。北洋舰队的各舰舰长是留学生和福建水师学堂毕业的,掌握先进战术理念。
北洋海军拥有两艘亚洲最强大的装甲舰——定远舰和镇远舰,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安装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航速高达15节,水线装甲厚度365毫米,主炮为4门3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因为武备强大、防护完善,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象征了中国海洋上一段辉煌的往事。定远和镇远两舰的满载排水量为7670吨,在一百年内都是中国排水量最大的战舰,即便是1949年起义归来的重庆号巡洋舰,满载排水量也仅为7200吨。直到2000年,我国海军从俄罗斯引进的满载排水量7940吨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才在吨位上超过了定远和镇远。
图片:北洋军将领们的合影,是后期上色的照片。
北洋水师在1880年开始启用的正方形海军旗,其中五色龙旗为提督军旗。
尽管在1888年之前称为北洋水师,1888年之后称为北洋海军。但对外的英文称呼则始终没变,是Imperial Chinese Navy(中华帝国海军)Pei Yang Squadron(北洋舰队)。从军制、组织结构、舰队装备和兵力规模看,北洋水师已经是一支近现代意义的海军了,那时候中国海军的司令部标准名称应该是“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是清王朝在中央设立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通称海军衙门,或称海署。1885年10月设立,统一海军的指挥权,管理全国海军的建设。只不过当时清朝除了北洋水师,另有福建、南洋和长江等地方旧式水师,相当于地方上的绿营。所以北洋水师是中央直接管理的海军部队,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中国海军。
北洋海军就舰队本身层面而言,已达到欧式海军标准,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先进和最训练有素的武装力量,在对装备技术的掌握上并不弱于日本海军。北洋海军缺陷是众所周知的,装备缺乏后期投入,组织结构僵死,缺乏更高层次的海军教育,这些已不是这支军队自己能够解决的。(作者署名:科罗廖夫)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特朗普想赢对华贸易战?难
- 【 军事 】 出鞘:中国不能失去伊朗石油的战略原...
- 【 财经 】 房产税的到来可能比预想的还要早!
- 【 体育 】 托雷斯正式亮相J联赛 举9号战袍露笑容
- 【 娱乐 】 网友纽约拍婚纱照 路人竟是周杰伦昆凌
- 【 科技 】 斐讯“0元购”捆绑理财 买家数亿资金...
- 【 教育 】 兼职换购实为校园贷 学生充钱还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