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官员诬中国建筑活动弄脏印度河水 科学家这么说

印官员诬中国建筑活动弄脏印度河水 科学家这么说
2017年12月19日 12:30 新浪军事

  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中国建筑活动弄脏下游印度水?真正的原因是……

  陈甫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

  最近,阅读到国内环球时报的新闻评论“继续炒作水问题?印官员:上游中国的建筑活动弄脏下游印度的水”。

  对于像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等重要的跨国河流的状态,我国政府应该有完整的信息把握,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民族情绪争端。

  12月11日,印方在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和印度外交部长斯瓦拉吉的会谈中提到雅鲁藏布江水变黑的情况,表明这个问题已经正式进入国家外交层面。

  相关地理名词

  布拉马普特拉河是亚洲主要的大河之一,发源于中国西藏,上游叫雅鲁藏布江,被藏族视为“摇篮”和“母亲河”。在中国藏南境内,印度称之为底杭河(Dihang river)或香河(Siang river),在藏南巴昔卡附近的印度阿萨姆邦境内,与其他两河合流后始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其上游流经我国藏南地区(被印度为称之为“阿鲁纳恰尔邦”的地区),下游流经阿萨姆邦。

  印方的报道

  印度中央政府消息人士说:“我们在香河上游双方的分界线附近的葛岭地区(Geling)观察到了这种河水变黑的现象。” 印度中央水务委员会(CWC)从11月18日开始检测到河水变黑。消息人士还说,藏南地区在11月17日曾经发生地震,印度政府曾经以为是山体滑坡堵塞了河道,导致了水流变黑,但是随后发现河水变黑的状况没有改善,只是在水中检测到了大量的熔渣。政府目前正在密切关注这种不同寻常的状况,但是无法给出最终的结论。

  几份不同的报告指出,香河作为生物种类繁多的河流地区,河内的鱼类从一个半月以前就出现大量死亡的状况。目前,香河最黑的部分是据迪布鲁格尔(Dibrugarh)镇约77公里的东香河地区(East Siang district)。

  东香河地区的地方行政官员向印媒表示,在雨季的时候,河水会因为下雨带来的泥土变成黑色,但是现在雨季早就结束了,一般在11月到次年2月期间,河水总是清澈并且干净的。他本人高度怀疑是上游的中国导致了河水变黑。

  目前,香河的污染已经进入了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印度政府的消息人士说,目前印度还不了解上游的中国管辖区发生了什么,如果有必要,印度政府将向中国寻求帮助。

  12月8日发布新闻,当地采水样分析,发现完全是泥,没有其他化学成分。

  DIBRUGARH/GUWAHATI: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Brahmaputra at four different sites — Bogibeel, Dibrugarh, Jonai and Pasighat — have high turbidity level, the state 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 said。 No traces of chemicals were found in the samples however。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December 2 and sent to Jorhat Engineering College, where they were tested by lab experts of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The test for chemical traces came back negative。 However, turbidity level was found to be high, especially in Bogibeel, where it was 400。 The turbidity was lower in the other three areas。 Colour of the water was extremely dark。 For advanced analysis, we have sent samples to the North East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rhat。 We are waiting for the report,” Deep Pegu, executive engineer of the Dibrugarh 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 said on Thursday。

  卫星追踪

  我们首先通过最近两个月的卫星图像分析雅鲁藏布江的水色变化,以及周边区域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这里用的数据源是欧空局的哨兵二号卫星,这个双星星座有目前一流的光学辐射性质,而且空间分辨率比美国的LANDSAT8高,达到10米分辨率。而且这些卫星数据是免费公开的,印方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数据展开分析。

  在沿着雅鲁藏布江从下游往上游巡查的过程中,我们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上游一点,发现了整个峡谷的塌方,两侧植被全被冲毁。

  这是11月05日和12月10日的卫星照片的可见光波段的比对。

  如果用短波红外、近红外等可见光以外的波段形成假彩色图像,可以更清楚的识别地物类型。

  上图绿色的是植被,棕色的是裸露的土地、淡蓝色是冰雪、蓝色是江水,白色是云朵。注意在其中黄色圈出的部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河道甚至都显著地移动了位置,可见堆积的泥石的规模有多么巨大。

  林芝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8日06时34分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北纬29.75度,东经95.02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墨脱县56公里、距林芝市巴宜区65公里、距波密县73公里、距米林县98公里、距洛隆县135公里,距拉萨市378公里。

  可以看到震中就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前的大峡谷地带,和卫星图像非常一致。

  11月18日林芝发生6.9级大地震,因为震中在人烟稀少的区域,人员和财产损失不大,因此国内关注程度不高,但是实际上对雅鲁藏布江周边的山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大量坍塌的泥土正被江水逐渐带往下游,先是比较轻的,然后是比较重的,按照过去的一些案例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几个月。

  和印度方面调查的情况一致,11月18日开始浑浊,后续出现大量熔渣,而且化验分析全是泥土,没有特别的化学成分,这些都是地震后的自然现象。

  破坏最严重的大峡谷

  这是包含经纬度坐标的影像地图(12月10日),另外还有一个清晰版本(较大28MB)。

  坍方区域的标注和统计。在大峡谷周边大约有25平方公里坍方的区域,另有15平方公里(红色标注)属于严重塌方的区域。

  我们将地震前后的河道描绘出来突出显示。因为泥石流的大量下滑,原有的河道被堵塞,后来河水重新冲出一条新的河道,变得更直了一些。

  干流水色比较

  我们再观测一下雅鲁藏布江的水色变化

  20171105的大峡谷入口的水色

  20171210的大峡谷入口的水色

  可以看到进入大峡谷之前,12月10日的水色已经和11月05日的没有什么差别,都是非常澄清的颜色,甚至12月10日的更好一些。而印方媒体中津津乐道的中国水利工程都在大峡谷的上游,从这个江水情况来看,说什么施工的水泥砂石导致下游江水变黑是无稽之谈。而且中国的水泥难道不要钱,随便撒江里面?

  20171105的墨脱县城的水色

  20171210的墨脱县城的水色

  墨脱县城以南不远就是中印实际控制线。可以看到在墨脱县城,12月10日的水色比11月05日的更灰更暗。

  进入大峡谷之后的雅鲁藏布江除了中国目前交通最不方便的墨脱县流经的基本上都是无人区,没有任何人为的污染源,因此问题主要在于地震影响的泥石流。

  印方需要做更多的水利建设,比如村镇级的蓄水净水系统,以防止小概率地质灾害对雅鲁藏布江水质的改变影响下游人民日常生活。

  请等一等,我们似乎忽略了点什么

  怎么觉得峡谷上方的雾蒙蒙的,这是怎么回事?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更可怕的现象——从11月18日到现在快一个月了,峡谷中的塌方始终没有停止!

  我们在12月10日的图像中可以看到烟雾蒙蒙能见度比较低,而周边其他山谷中没有这个现象,而在11月的图中该地也没有这个现象。

  这里有一个更大范围的动图(较大24MB),可以看到这个峡谷区域的显著异常。

  还是不放心,因为这个只是一天的图像。美国的TERRA/AQUA卫星上的MODIS传感器每天可以拍摄地球同一个地区两次(空间分比率比较低)。虽然藏南区域云比较多,我们还是获得了这个峡谷两个月间多次比较晴空的拍摄,制作成动图。

  峡谷中的烟雾

  可以看到在11月18日之前的该峡谷和周边保持一样的能见度,而在之后则一直被黄雾笼罩。因此这不是一两天的反常情况,而是地震之后的持续状态。

  这更能说明为啥下游民众发现泥浆跟随者河水不停息的流下来,为啥印度中央水务委员会的官员以为一两天就能结束的变黑情况持续了一个月还在继续!下游民众想让河水变清,首先要等待峡谷中的山体稳定下来,然后雅鲁藏布江的新河道的江水和周边泥石的磨合全面完成,这个很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印度墨脱大峡谷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