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将打造“七龙探海”体系 开发南海指日可待

中国将打造“七龙探海”体系 开发南海指日可待
2018年06月13日 09:03 环球时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蛟龙”“潜龙”等中国深海科研神器的一举一动一直牵动着国内外的关注目光。在上合峰会前后,《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了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近距离接触齐聚该基地的中国四大探海“神器”。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介绍,下一步,我国还将继续构建“七龙探海”的深海立体探测网络。“七龙”装备也有望进入南海等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重点领域,获取第一手深海样品与数据,加大中国在深海探索领域的话语权,帮助中国更好地维护全球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

  “真假”蛟龙

  走进深海基地潜水器维护车间,《环球时报》记者第一眼就被我国自主研制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红白身躯吸引,而车间另一侧则是“蛟龙”号模拟训练系统。真假“蛟龙”在车间内隔空相望:一个是征战大洋的利器,一个为这一利器提供人员培训、设备测试等支撑与保障。

  据国家深海基地技术部高级工程师高翔透露,随着“蛟龙”号应用日趋成熟,研制一套载人潜水器模拟训练系统,开展潜航员及下潜人员的舱内模拟操作训练和全流程任务安全演练意义重大。而目前该模拟训练系统已基本完成设计目标,正在进行优化完善并即将开展试应用。

  《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蛟龙”号模拟驾驶舱大小和实艇完全一致,是个内径2.1米的球体,三名潜航员只能在直径约1.4米的圆形空间内活动。据悉,“蛟龙”号一次下潜任务大约需要十小时,一般是早上7时左右出发,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完成紧张的下潜任务,对潜航员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环球时报》记者从模拟驾驶舱主驾驶的位置,透过玻璃往外看,能看到模拟的水下生物和地质现象,如海百合、悬崖、峭壁等。

  丁忠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是全球唯一一个载人潜水器模拟驾驶训练系统,能够模拟巡航作业和故障发生排除情况,为培养综合素质强的潜航员、下潜科学家和维护保障工程师提供良好硬件条件。

  而在另一厂房内,现阶段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万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龙11000”和能够深入4000米海底钻岩取样的“深龙”号静静地躺在试验水池旁。据悉,整个水池10米深、20米宽、70米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潜水器试验水池。“蛟龙”号的布放、下潜、回收等试验都在此进行。

  相比较“蛟龙”号和“潜龙”号封闭式的设计,“海龙”号的设计呈开放式,金属框架和绳缆完全暴露在空中。据丁忠军透露,“海龙”号通过附在设备一侧的芯块,通过牺牲阳极保护,确保潜水器主体在潜到1.1万米深度的海底后,不受海水腐蚀,实现正常运转。

  下一步目标:“七龙”探南海

  据了解,“蛟龙”号将在2020年6月开始为期一年的环球航次,而南海这一对中国深海研究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将成为此次任务的必经之地。丁忠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蛟龙”号可以在南海的科研考察、资源勘查和环境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丁忠军透露,“蛟龙”号能下沉到7000米海底,是目前国际上下潜深度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南海最大深度在四五千米,是“蛟龙”号最适合作业的海域之一。丁忠军表示,南海科学问题比较集中,资源比较丰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全球重要的航线,“蛟龙”号刚好可以发挥它先进的技术优势,助力南海深部的科学研究。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航道资源看,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只经过南海海域。日本、韩国和我国包括台湾省,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南海航道。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3。中国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航线经过南海海域。

  丁忠军强调,载人潜水器投入到我国深海研究,尤其是南海深海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精细作业能力和近底勘察能力非常强,其他装备无法比拟。同时“蛟龙”号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搭载科学家直接到海底,发挥下潜科学家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详细勘察和精细取样,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一手数据。

  “蛟龙”号2013年先后两次下潜南海冷泉区进行科考作业,顺利取得冷泉区大量生物和地质样本。2017年4月,“蛟龙”号4天3探南海,取得的样品和数据对于开展新生代南海海山链成因、南海构造演化以及南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丁忠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蛟龙”号新母船的研制,在2020年的环球航次中,有望实现“蛟龙”“海龙”和“潜龙”三大装备协同作业的场景。丁忠军透露,到2020年末,更有望见到七龙探海装备体系基本成型,“七龙”探南海,指日可待。

  “中国研制探海重器不为抢资源”

  在丁忠军看来,以全海深的1.1万米载人潜水器下水试航运行为标志,在2021年,中国在重大深海装备的研制上,有望实现领跑,为中国更好地维护全球海洋权益、海洋环境保护及全球海洋治理助力,推动共建海洋人类命运共同体。

  “届时,世界的海域有多深,中国的深潜装备就能去多深,”丁忠军说。

  “中国的深海装备目标是走向国际海域,获得一手数据和样品,为国际海域的科学问题提供新认识,这样中国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中才更有话语权,才能参与规则的制定和深度参与全球深海治理。”丁忠军补充道。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需要利用国之重器,参与维护全球海洋安全,这不为抢占资源,而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做贡献。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