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传奇将军张志勇与航天的那些事

传奇将军张志勇与航天的那些事
2020年04月03日 09:53 军报记者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中国军网

不朽的军阵

编者按 大漠深处,弱水河畔,高耸的发射塔架直刺云天,这便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座特殊的陵园——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它与雄伟的载人航天发射塔遥遥相望,庄严肃穆。陵园里整齐排列着一个从元帅到士兵,共计七百多位航天英烈组成的特殊方阵。每一个墓碑上都镌刻着一个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传颂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是国家的功臣,民族的脊梁。祖国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传奇将军张志勇与航天的那些事

张志勇,(1916—201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是我军历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开国少将。他是红军西路军的幸存者,是皖南事变的幸存者,也是一起出来闹革命的同乡中唯一幸存者。2017年5月20日晚,张志勇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2018年9月13日,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响起阵阵哀乐。这一天,张志勇将军的骨灰回到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当女儿捧着父亲的骨灰放进墓穴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领导和科技人员代表齐刷刷地为这位老英雄敬礼,送别老英雄。

2018年9月,张志勇骨灰安放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李玉建 摄

张志勇墓碑上的头像。张杰 摄

这个经历了红军长征最艰苦的岁月和无数战火洗礼的老红军,1958年来到了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东风基地。到这里后,张志勇担任工程部副部长,他始终铆在试验任务一线,发扬革命军人的吃苦精神,再苦也不言苦。

张志勇1998年接受东风电视台采访。

“1960年冬天,那个时候比较困难,我吃饭都吃不饱,有一天晚上,睡觉起来以后,要出去小便,我一离开那个床,就摔倒在地,我也不知道,怎么摔地上的。”1998年张老接受东风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忆道。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在东风基地成功发射。凭着一股韧劲,全体科技人员卯足一口气,硬是把1059送上了天。发射当天,时任工程部部长的张志勇和中心主任李福泽就站在旁边,没有离开。“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这次发射是首次使用国产液氧,其中危险不言而喻。

卫星和导弹发射都是高风险的,尤其在早期,试验任务的失败率比较高。不管多危险,都要亲临任务现场,与科技人员同在,这是张志勇的一贯作风。在执行风暴一号发射任务时,因为风暴一号是一枚让人“头疼”的火箭,为了把好火箭上天前的最后一道质量关,时任基地副司令员的张志勇几乎天天待在发射阵地上。“为了这次任务,他亲自坐镇发射场,每天都弄个凳子,就坐在发射塔架旁边。”时任发射二中队中队长张积华回忆说道。

1972年8月9日凌晨,“风暴一号”火箭发射程序进入倒计时准备。突然一阵急促的声音传来,仪器舱陀螺平台翻了,导线拧成了麻花,必须更换陀螺平台。然而此刻,装满燃料的火箭就是一颗威力无穷的炸弹,这种条件下要吊开火箭头部,更换陀螺平台,稍不注意产生静电或者火星,整个发射场将面临灭顶之灾。危险张志勇当然十分清楚,但这位出生入死、戎马半生的将军在此刻亲自爬上了发射塔架。他知道,越是危险的时候,官兵越需要坚强的后盾。“我是负责人呀,我第一个上干什么呢?我上去给大家壮个胆子,我一定要上去。”张志勇坚定地说着。漫长的七个小时过去了,备份平台终于更换完毕,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老红军张志勇身上这种敢于牺牲、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竖起了东风基地的精神丰碑。张志勇一生秉承着为国铸箭、死而后已的初心使命。如今,张志勇将军长眠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继续守护着中国人的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

张志勇和夫人合影。
张志勇家的珍藏。

(文/图:孔祥鹏 奉青玲 吴雨阳)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