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航】感悟中国海军护航十年的变与不变

【航】感悟中国海军护航十年的变与不变
2018年12月25日 20:25 北海舰队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邯郸舰采取伴随护航和随船护卫相结合的方式

为中国籍“福远渔”船队护航

十年奋进,十年担当。2008年12月26日,当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鸣笛起航,穿越太平洋,驶向亚丁湾,整个世界都在关注。护航十年,中国海军先后派出31批护航编队,执行1190余批近6600艘船舶的护航任务。十年来,海军护航行动在变与不变中奋力开拓、昂首前行。

▲特战队员准备登船进行随船护卫

十年来,护航指挥编组不断优化,护航模式由最初的临时性编组护航调整为有计划的周期性编组护航,护航行动主要采取伴随护航、区域护航、随船护卫三种方式,在此基础上,各批编队灵活使用接力护航、延伸护航、扩大护航区域等样式,护航兵力运用更加科学,护航效益更加显著。

▲武力营救被劫商船演练

近年来,护航编队不断适应长时间、远距离执行任务需要,逐步探索了“国内筹措物资、国外综合补给、商船捎带保障”的远洋护航综合物资保障模式,作战舰艇从首批完全依靠海上伴随保障,发展到目前定期靠港休整补给,一套远海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新体系逐渐形成。

▲大洋练兵

第三十批护航编队芜湖舰军需主任王刚介绍,军舰在靠港补给还有10多天的时候,就会提前收到了一份代理公司发送过来的食品价格清单,在海上就可以提前拟制采购计划,舰艇一靠码头后勤物资直接上舰,大大提高了采购效率。

▲第三十批护航编队正在组织三舰并靠补给

十年来,远海装备保障模式已由最初的伴随保障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伴随保障、远程技术支持、海外集中检修、前出支援保障等多种保障模式综合运用,装备保障模式日渐成熟,保障效率不断提升。9月下旬,海军邯郸舰在亚丁湾训练时突发主炮故障,在随舰保障力量及远程维修技术支援无法排除的情况下,编队立即申请紧急前出支援保障,由国内技术专家携带相关备件迅速前出至舰艇靠泊港口,及时排除了主炮故障。

▲芜湖舰缓缓驶进吉布提港

随着护航任务常态化,护航经验不断积累,护航官兵能力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他们在护航这场特殊考试中交上一份又一份优异答卷,成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东平湖舰为芜湖舰进行航行横向补给

第三十批护航编队翻译汤亮亮告诉记者,前些年,舰艇护航都有交通运输部派出的地方船长参加,主要负责与交通运输部联络、收集被护船舶信息、商船组队沟通等工作,现在护航地方船长不再随舰出海,这项工作随舰翻译、值更官,甚至是信号兵都能完成。

▲邯郸舰主炮对海射击

伴随着人民海军迈向深蓝的铿锵步伐,被称为“军中之军”的海军陆战队,其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经过一次次护航任务的摔打与磨练,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海上尖刀”。

▲信号兵与被护商船进行通信联络

海军某飞行团副大队长刘志刚从2011年至今,已先后4次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从指挥引导到副驾驶,再到机长,他在护航任务中的角色也随之不断转变。刘志刚面对记者谈到,自己很庆幸赶上了新时代,在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目标的引领下,当代军人才有了更大更好的奋斗舞台,远海大洋是最好的练兵课堂,护航任务让他得到了全方位锻炼。

▲空降特战队员

中国海军自执行护航任务以来,数十艘军舰走出国门,足迹遍布三大洋六大洲,中国海军正以更加自信、开放、透明的形象和姿态融入世界,在与别国海军增进理解、加强合作、提升互信中展现人民海军良好形象。

▲起飞前,飞行员刘志刚面对镜头信心十足

护航十年来,海军护航编队护航方式、保障模式、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但2万余名护航官兵践行“勇闯大洋、连续作战、依法行动、为国争光”的誓言决心始终没有变,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国际航道安全的使命责任始终没有变,建设“和谐海洋”“和谐世界”的愿望理念始终没有变,彰显大国海军和平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始终没有变,坚决听党指挥、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始终没有变。

▲第三十批护航编队举行宣誓签名仪式

执行过两次护航任务的海军芜湖舰政委黎南深切感到,要实现被护船舶和编队自身安全“两个百分之百”的目标,必须把每次护航行动都当成“首次”来完成,切实把加强党的领导、坚强各级组织、把握“动散抓建”规律贯穿任务全程,确保任务完成好,建设上水平。

▲远海大洋上立下铮铮誓言

护航十年,中国海军对这条“黄金水道”已不再陌生,回眸亚丁湾上的壮美航迹,我们从一曲曲壮丽的凯歌中,进一步看到了人民海军建功深蓝的自豪和自信!

审核:赵   阳

编辑:戚铭智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