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用旧衣服造新商品!港媒:内地时装零售商流行“绿色环保”

用旧衣服造新商品!港媒:内地时装零售商流行“绿色环保”
2018年07月16日 14:43 参考消息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参考消息网7月16日报道 港媒称,在北京通往钟鼓楼的街道两侧,到处是贩售量产时装的店铺,它们都在争夺年轻人的眼球和钱包。但是,有一家小店的衣服却在讲述不同的故事。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3日报道,The Bulk House是由卡丽·余创建并由她和乔·哈维共同经营的零浪费商店,他们鼓励顾客购买有助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物件。商店的前半部分摆放着用有机原料制作的商品,都可以再利用,比如棉布包。顾客还可以用一件自己不想要的衣服换一个新商品。哈维向消费者表达了明确的信息。

哈维说:“第一个解决方法是让人们放慢节奏,然后他们就会知道环境有多重要。如果你无法在清晨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那么在办公室里辛苦多久都没有用。就算你衣橱里都是漂亮衣服,有一辆好车和大房子,要是无法出门都毫无意义。”

报道称,与纺织业和服装业有关的浪费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中国内地。绿色和平组织2017年做的有关国际时装消费的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从2014年起就已经超过新衣服购买量的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人均5公斤——中国内地消费者2014年人均购买6.5公斤。

报道还称,而2017年初针对中国内地20至45岁人群的调查显示,约一半的消费者会过度消费。约40%的消费者每周进行冲动消费一次以上,“年轻、收入高的女性”最容易“受影响”。

UseDem是总部位于上海的品牌,使用旧牛仔裤做牛仔背包。UseDem创始人齐妮娅·西多连科说,这样的消费习惯使得环保时尚产品更难卖出去。

她说:“我认为这是最困难的市场。现在是中国消费的时代,加上人们可以轻易买到各种衣服——你可以在淘宝下单买任何东西,然后第二天就送到家里——怎样才能让人们改变行为,停止不断购买新东西?”

西多连科说,她的业务一直在增长,不过一些潜在的客户仍然对使用旧衣物感到犹豫,需要说服他们商品都经过了彻底消毒。

对UseDem感兴趣的第一波客户都是比较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但第二波——大部分是“在意穿什么、吃什么以及如何娱乐”的年轻消费者——购买UseDem的背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背包很时髦,如果可以作出一点贡献,那何乐而不为呢?

报道称,西多连科正在与一家中国内地电子商务公司洽谈有关把旧快递制服改造成公司用包的业务。

报道还称,西多连科还支持一些时装界巨头,这些公司引入循环利用衣物的项目。比如,H&M自2013年推出旧衣回收项目以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收集超过6.1万吨旧衣物。在中国内地就收集到超过2200吨衣物。

中国内地电子商务巨头京东也在做类似项目。

批评大型零售商的人说这些公司应该阻止快消时尚的发展。哈维说:“它们想要看起来绿色环保,因为现在流行。如果真的绿色环保,那很好。但如果只为了看起来绿色环保,实际上一点也不,那就是大问题。”

【延伸阅读】西媒关注上海新型环保项目:中国人环保意识日渐增强

参考消息网6月20日报道 西媒称,中国已经停止进口塑料垃圾,但是电子商务和外卖业务的兴旺发展却让塑料在国内的消费有增无减。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6月18日报道,中国曾经是全球可回收塑料的主要接收国,大量废弃物从西方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致力于对可回收塑料进行研究的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安德烈娅·瓜利亚尔来到中国后便将目光投向了这里堆积如山的废弃塑料。她表示,必须承认塑料是一种神奇的材料,有多种用途,但塑料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尤其是海洋。塑料回收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有些废弃物由多种材料组成,很难将塑料单独提取出来。

报道称,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网购,而大街上堆满了用来包装商品的纸盒和塑料包装袋。瓜利亚尔表示,很多外卖食品都很油腻,导致盛放食品的塑料包装盒难以清洁。此外,由于很多包装盒都是黑色的,而机器很难辨认这种颜色,因此给回收工作造成很多困难。

另一方面,在遍布全国的超市中,层层叠叠的食品外包装成为质量和卫生的标志。一个小小的水果都能先套上一个网状袋,再罩上一个结实的塑料袋。虽然这种现象在西方某些国家也很常见,但由于中国体量巨大,这些问题也就更加刺眼。

报道称,针对于此,在“珍贵的塑料”项目的大框架内,瓜利亚尔建立了“珍贵的塑料-上海”项目,并在上海同济大学设立了工作室。她建立该项目的初衷一方面在于回收废弃塑料用于制造新的商品;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目前“珍贵的塑料-上海”项目已经与一些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展开了合作,还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呼吁公众减少塑料消费并尽可能回收再利用塑料。瓜利亚尔表示,中国民众在环保意识方面还不成熟,为此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环保活动,让普通民众能够了解真正的回收过程。

瓜利亚尔表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消费主义的兴起,一切都发生得太快,普通民众还没有来得及建立成熟的环保意识。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人对新鲜事物和自身健康都非常关注,因此只要把重点放在展示如何回收再利用塑料和塑料废弃物如何威胁身体健康上,中国人就会非常感兴趣。随着类似于“珍贵的塑料-上海”这类环保项目的不断努力,加之政府的合理指导,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将逐步觉醒。

资料图:一位工人在收集高速公路边的垃圾。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8-06-20 00:12:01)

【延伸阅读】美媒:中国消费理念转变助推时装业更加环保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美媒称,中国消费者正走向一种更负责任的消费主义观念,而且这种趋势在中国的时装业中展现得最为明显。

据美国“智谋者”网站2月26日报道,六个月前,中国消费者刘莉娜(音)一点也没意识到她的购物习惯可能对环境、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以及她所在的社区产生的影响。她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现在,她拒绝购买怀疑可能是在血汗工厂里生产的衣服。

报道称,刘莉娜正身处一场悄无声息的转变之中,这种转变正在中国庞大的中产阶层群体中荡开,并促使其走向一种更负责任的消费主义观念,而且这种趋势在中国的时装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环境和道德责任正日益成为遍地开花的时装初创企业的品牌理念的基石。这种理念展现的方式各有不同,从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体的资金支持,到围绕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开发新产品以及生产方式等。尽管许多品牌开始是针对外国市场,但他们也越来越吸引中国消费者,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被一种新的社会和环境良知吸引而来。

报道称,世纪之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的崛起给它带来了声望上的变化,使其从为大品牌廉价生产衣服的仓库变成了快速时尚的发展引擎。一项有关中国2018年的消费趋势的调查发现,58%的受访者愿意为认真对待社会和环境担忧的产品额外付费。

绿色时装企业Neemic在一线亲眼见证了这种转变。该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汉斯·马丁·加利克说,公司2011年在香港成立,一年后迁到北京,认定实现“帮助中国催生一种有机服装运动”的目标需要它在“做出决定的地方”。但是当时,一股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浪潮正席卷中国,因此加利克认为有机食品而不是环保服装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随着中国消费者开始认识到废物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可持续性的更广泛认知,这一点开始发生变化。加利克说,Neemic仍然觉得向国际市场推销环保主张更容易,但是现在他们在中国的受众也越来越多。

报道称,第一个在中国开辟阵地的是环保的儿童服装品牌。北京的一位销售主管赵云仙(音)说,儿子出生后她开始关注所购产品的环保性。她说:“在此之前,这真的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希望我的儿子生活在更好的环境之下,而这一点可以从我为他购买的衣物开始。”

报道认为,然而,阻碍依然存在。供应链一端尚未赶上这种趋势。把生态和道德因素作为优先考虑重点的做法在中国纺织品生产商的使命宣言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理念的吸引力在成衣市场上还落后一大截。(编译/刘晓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东渡集团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智造”走出外贸发展新路。 2012年2月29日,江苏东渡纺织集团东源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员工在对面料进行染色。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2018-02-28 00:14:01)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称中国狗年春节更添时代感:注重环保 仍要加班

参考消息网2月18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16日中国用祈福活动、传统歌舞和以红色为主的缤纷色彩迎来了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对中国人来说,红色象征着好运。

埃菲社2月16日报道称,北京和其他中国城市到处都挂着红灯笼。人们通过传统仪式和庆祝活动送走鸡年,迎来狗年。

天还没亮,北京雍和宫门前就排起了长队,人们这么早赶到这里是为了在新年开始之际许下自己的美好愿望。

一些排队的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寒冷的天气下等待了16个小时,就是为了不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很快,雍和宫里升起了人们烧香产生的烟雾。在北京城里的其他地方,人们用祈福活动和传统歌舞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报道称,在春节期间,中国首都加强了安保措施,以保障节日期间的良好社会秩序。人们也非常遵守关于限制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规定。

在地坛,成千上万的民众观看了传统庙会。表演者身穿传统服装,再现了清朝时期的祭地仪式。

许多家庭都会在春节期间逛地坛庙会。庙会上有售卖各种传统小吃和手工艺品的摊位,还有吸引人的舞龙表演。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几天之内,地坛庙会将吸引上百万游客。一位北京市民说,庙会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有些传统民俗现在只有在庙会上才能找到。人们也希望让家里的孩子通过庙会了解宝贵的传统文化。

在北京其他一些公园,还进行了以平昌冬奥会为主题的表演以及中国传统的京剧表演。

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庆祝春节要使用喜庆的色彩,特别是红色和金色。这两种颜色被认为是幸运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人过春节还有送红包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人们更多地用手机互发红包。

中国人认为,狗象征着忠诚。据说在狗年出生的人具备忠诚、勇敢、聪明的特点。许多中国人喜欢将狗作为宠物。

报道认为,今年的春节对首都北京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因为没有了烟花爆竹的声音。北京为了治理污染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郊区依然可以燃放。

正月初一早上,街道上看不到燃放烟花爆竹留下的纸屑,这与往年一地狼藉的景象截然不同。按照中国传统,大年三十要燃放烟花爆竹直到新年到来,以驱赶厄运。

报道称,在狗年春节期间,警方出动了大批警力彻夜维护安全秩序,同时确保新禁令能够得到执行。

中国已经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为治理环境污染作出努力,其中包括天津、合肥和长沙等城市。

报道称,这并非北京第一次禁放,早在1993年北京政府就曾在城市核心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当时的理由是防止火灾和人员伤亡。然而,这一禁令后来在2005年改为“限放”。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16日报道,彼得·赵(音)看着他的同事们离开办公室,回老家与家人过春节。他还留在这里。

在北京管理一个咨询机构的赵对记者说:“我在忙着为一位重要客户写商业计划书。从我新到公司以及成为团队负责人以来,我就希望能利用长假完善自我。”

老家在吉林的赵是无数在中国大城市打拼的白领之一,对他们来说,这个假期只不过是工作日的延伸。

大多数日子里,北京拥挤忙碌,到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但到春节,首都日常喧闹的中央商务区变得静悄悄的。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王静瑶(音)正试图向匆忙的行人介绍献血的重要性。

王静瑶说:“除了除夕,我们在城市各个地方的采血车都跟往常一样工作。从2005年我开始工作以来,一直是这样。”

王说:“对我们来说,假期会更忙,但这也是宣传血液知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呼吁更多人献血的好机会。”

在媒体工作的编辑黄珊(音)也在工作中度过假期。

黄珊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两个人保证部门运转,确保不漏掉任何重大事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大年初一的北京地坛庙会张灯结彩、门庭若市。(路透社)

(2018-02-18 10:38:17)

【延伸阅读】中国竹子因环保获得新生 英媒:未来豪车内饰或都是竹制品

参考消息网1月29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有超过600万公顷绿色竹林,占世界竹林面积的五分之一。中国每年生产约400亿双一次性竹筷子,供一日三餐使用。即使在香港最繁华的地区,在建的高楼大厦也常常使用竹制而不是钢铁脚手架。

据英国《经济学人》网站1月18日报道,香港的一名专家马丁·谭说,尽管具有重要意义且数量充足,竹子还是“中国被遗忘的植物”。为了展示竹子的潜力,他会请来访者喝上一罐竹子果汁,并递上一张竹制名片,请他们坐在旁边的竹制扶手椅上。

复杂的工作从竹子被砍下后开始。谭先生说,竹制品加工仍是原始的劳动密集型小产业。加工厂坐落在竹林中,利润微薄。牙签、火柴杆、香签、竹席和竹篮仍是这种植物制成的主要产品。在中国东部浙江省的竹子之乡嵊州,约95%的竹子手工制品都供出口。

但这种材料的前景正在改善。一个原因是环保意识。中国企业占竹地板国际出口市场的90%,随着西方消费者逐渐使用绿色产品,这种地板的吸引力日益增强。2016年竹地板的产量为1.16亿平方米。总部在北京的一个政府间机构国际竹藤组织称,这种替代塑料和木材的可再生低碳材料目前是“中国在环保领域发挥领导力的尝试之一”。竹子可以向空气中释放大量氧气,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一些树木的四倍。自2012年以来,中国企业就通过购买竹信用来抵消碳排放。

报道称,在2017年的一个论坛上,来自浙江省的一家民营企业受邀展示用竹子制造的暴雨排水管和子弹头列车车厢的抗震外层。中国给农民提供了大量国家补贴。自1981年以来,竹子行业的年产值增长了500倍,达到320亿美元。中国计划在三年内将这一数字提高至480亿美元,并解决1000万人的就业。

技术也在改变一切。一系列新产品开始使用竹子,包括胶合板和塑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竹粉曾主要用于做工厂燃料,现在加入松香后制成新材料。从空调设备和行李箱工厂回收的剩余塑料加上竹粉可以制成户外竹地板。

竹子制成的复合材料可用于从铁路枕木到井盖的一切东西。宝马和雷克萨斯两家汽车制造商都在考虑用这种材料取代塑料和木材用于车内饰。一家德国企业想用这种材料制造船的甲板。一家加拿大空间技术企业将这种材料加入其生产的望远镜中。

报道称,其他竹制品行业则面临更艰难光景。竹制脚手架因为潜在的安全和火灾隐患,已经被中国大陆许多地方淘汰了。(编译/卢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6月22日,工作人员在永安市竹天下文化广场的“云竹网”展厅介绍竹子构造的自行车。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2018-01-29 00:12:00)

【延伸阅读】日媒称中国环保事业吸引力巨大:共享经济领域成投资热门

参考消息网11月6日报道 日媒称,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等机构将在中国成立投资环保领域的基金,并将呼吁中国企业出资,计划2018年3月设立。最初以10亿美元左右规模成立,力争在5年时间内增加至20亿美元。中国将环保问题定位为最优先课题之一。亚开行等认为,中国环保业务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将从金融方面提供援助。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1月3日报道,将成立的基金名称是绿色金融促进基金。在出资额方面,在海外机构中,预计亚开行为5亿美元左右,而绿色气候基金为3亿至5亿美元。此外有传言称,德国政府下属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也将出资。亚开行计划呼吁中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出资。

报道称,作为投资对象之一设想的是,物流领域的共享业务。在中国,自行车等共享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将闲置卡车空间和小型货主联系起来的物流共享业务则正在兴起。

此外,在中国西部的青海省等地不断发展的聚焦型太阳能热发电也很有潜力。与太阳能发电相比,发电效率和稳定性更高,并且材料不使用硅板,导致环保污染的可能性也较小。此外,燃烧废材等生物质时的热利用业务也是候选对象。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发布了推进环保金融的指导意见,随后中国的环保基金出现激增。2012年底仅为21支,但到2016年底增加至265支。据悉,与企业主导相比,地方政府主导的基金更多。

报道称,新基金的目标是引起“鲶鱼效应”,推动企业资金积极投向环保领域。在环保相关领域,新增项目的建设阶段和运营初期的风险非常高,而在运营走上轨道后,投资风险也将下降。最初几年将由亚开行和绿色气候基金主要提供资金,之后改为运用基金内部的企业资金,意在让民营企业加入基金更加容易。

报道称,由于环境破坏严重,中国加强了监管。自2017年起,中国政府要求废气等超出环保标准的工厂停工和关闭。有分析认为,政府计划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前,制定改善大气污染的时间表,北京的外交相关人士等很多观点认为,“今后监管强化的趋势不会改变”。

资料图片:航拍植被良好的河北崇礼长城岭(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2017-11-06 00:19:01)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