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德军上将访中国被惊到:1个军区管辖范围是德国的4倍

德军上将访中国被惊到:1个军区管辖范围是德国的4倍
2018年04月20日 13:35 环球网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环球网

  [环球军事、海峡之声联合报道]

  文/军事科学院副政委 王卫星

  编者按: 2014年10月,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政委王卫星率团赴德国参加第九届中德高级军官研讨班,记录在德国国防军参访见闻及交流成果和体会,共形成了在德国对话“和合”文化、有关“柏林墙”的对话与思考、参观德国军事历史博物馆有感、在德军第37装甲旅演训场上、融入德军日常生活的法纪观念五篇手记。笔法细腻,情真意切,娓娓道来,生动再现同德方代表团交流的真实面貌,以及有关中德两国、两军在文化上的思想碰撞。

  “和”,可以理解为和谐、和平、祥和;“合”,可以解释为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而“和谐”是“和合”的理想目标。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有着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体系架构,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脉络相连的整体。

  笔者一行德国出访路线图

  2014年10月,笔者率团赴德国参加第九届中德高级军官研讨班。研讨班是中德两国国防部长于2005年创办的高级军官交流机制,之后,每年轮流在各自国家举办一次。学习期间,两军学员同吃、同住、同行,参观见学,共同研讨,朝夕相处十天,深度了解。

  其实,对中国军人来说,德国是再令人熟悉不过的了,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的。这里不仅有歌德、席勒、海涅等伟大文学家的宏篇巨著,有巴赫、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伟大音乐家的优美旋律,有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海德格尔等伟大思想家的不朽智慧。中德军事交往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晚清时期。19世纪中后期,清朝政府建立新式军队,就开始派遣军官到普鲁士军校学习,并聘请德国军事顾问来教范和操典训练新式陆军。从那时起,德国的军事哲学、总参谋部体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丰富的治军经验,对中国的军事影响从未间断。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他的《战争论》和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同被列为东西方兵学经典。

  初到柏林

  2014年10月15日,笔者一行抵达德国首都柏林。德方出于对此次活动的重视,专门派联邦安全政策学院副院长兼德方代表团副团长施泰戈斯准将到机场迎接,并告知我们,代表团为中德双方学员准备了隆重的欢迎宴会。

  驱车赴宴途中,施泰戈斯准将介绍,宴会将在一个军官俱乐部内举行。这个俱乐部在纳粹时期原本是一座军营,冷战期间德国国防部还曾在此办公,后来军营搬出,经过改建,成了现在的军官俱乐部。

  来到俱乐部,研讨班的创始人——德方代表团团长、国防军前总监察长(相当于总参谋长)施奈德汉上将,亲自到门口迎接,并在宴会开始前致辞,表达了对中方代表团到来的诚挚欢迎。

  笔者与德方代表团团长、国防军前总监施奈德汉上将和科尔夫翻译交谈

  与我们一道参加宴会的,有10名德方陆、海、空、卫勤等军兵种的将官学员,以及我国驻德国武官张毅军少将、庄义祥陆军武官和周军副武官。由于是初次见面,彼此尚不了解,席间气氛一时颇为拘谨。见此情景,笔者灵机一动,在致答谢辞时打趣道:“我听说柏林比北京冷,于是上飞机前特意加了衣服。没想到下了飞机发现,并不是这样——”大家听到笔者这么说,都将注意力聚拢到笔者身上,笔者于是接着说:“柏林的天气不冷,温度很高,德国朋友的热情更高,热得我直冒汗!”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笔者借此向对方介绍了中方各位学员和他们的简历。此时,大家的话匣子不由自主地打开,畅所欲言起来。

  将军的发问

  交谈中,施奈德汉上将饶有兴致地为我们讲述了2013年他到中国兰州军区参观时的见闻。他表示,那次参观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当时,是兰州军区领导为他介绍的辖区情况。当他听到西北地区幅员辽阔,有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一个亿,仅新疆地区就有166万平方千米、20多万武警时,他非常震惊。回国后,他在作报告时特别提到这个事情,并感叹说,中国仅仅一个省的武警就比全德国的兵力还要多,中国一个军区管辖的范围,更是德国总面积的四五倍。这组数据同样令当时的听者无不感到惊讶,他们纷纷表示,以往对中国真的是太不了解。

  施奈德汉上将又对我们说,这次出访令他明白了,中国这个国家,人口如此之多,幅员如此辽阔。他深深感到,想管理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中国的领导人太了不起了!笔者笑着对将军说:“将军,那您知道吗?中国不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更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120多种方言的国家——即使是在同一个省份内,也有多种方言存在,甚至是‘十里同乡不同音’。”他更是吃惊不已,说:“真不可思议,如此多的语言和民族,要统到一处就更加困难了吧?”

  将军的发问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东、西方思维的差异。确实,用西方思维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行事准则。而笔者也深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非一时半刻就能解释得清楚。

  对话“和合”文化

  经过片刻思索,笔者决定以中国的“和合”文化、和谐文化作为切入点,为将军和其他德国朋友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

  笔者告诉他们,“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可以理解为和谐、和平、祥和;“合”,可以解释为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而“和谐”是“和合”的理想目标。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有着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体系架构,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脉络相连的整体。所以,中华民族讲究的是“家国”情怀,先有“家”再有“国”;由“家”到“国”,一个个的“家”是基础的单元,构成了“国”;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看重的是自然、内在的关系,一个家庭中的男女老少和谐相处,靠的不是制度和契约,而是理解与包容,你包容我,我理解你,大家才能和和气气,生生不息。几千年来,这种文化在教化和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中国家庭生活的稳定,构建了中国比较和谐的社会秩序,“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进步。

  德方朋友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趁此,笔者又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进一步向他们解释。中国的“春节”假期是七天,在这个假期里,全中国近14亿人民都在举国欢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但是,与西方的各类主题庆典不同——“春节”并不涉及任何信仰与纪念——它的主题是团聚、团圆。

  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和乡村都变成了强大的情感磁场,吸引、召唤着每一位出门在外的人。就像一句歌词所唱的那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把中国人在情感上、心灵上联系在一起,即便远在海外、漂泊多年的游子,也知道落叶总要归根。因而,才会有人笑称,中国春节的返乡、返家热潮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每年春运客流达30亿人次左右。也就是说,短短十来天就把地球上将近一半的人搬运了一次!世界上还能有哪一种节日可以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还能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凸显出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这就像树木对泥土的眷恋,水滴对大海的向往。由家推及到国,亦是如此。这就是中华文化不败不散的根,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魂。

  笔者的这番解释,让施奈德汉将军和其他西方朋友连连点头,又似有所悟。施奈德汉上将说,原来他对中国人所讲的“和谐”并不理解,总认为这只是一种消极的忍让、妥协。而现在,他明白了,“和谐”的真正含义是凝聚与包容,博大与宽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情怀与胸襟。中国人太了不起了,令人钦佩,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伟大国家!

  有趣的是,在以后10天的外出活动期间,施奈德汉上将和我并排而坐,谈的最多的话题是两国和两军传统文化的比较。

  补记:中国的语言到底有多少种?有说120多种,有说80多种,也有说60多种。作者采用的是前者。但究竟哪种说法最准确、最权威?有人提出质询。于是,作者托朋友向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请教。年届八旬的许先生先回信:“待明后天核实再奉告。”两天后,先生回复:“在社科院民族所编纂的《中国的语言》一书,根据多年调查和甄别、论证,确认中国共有129种语言。这应该是最权威的结论。我曾为此书写过序。但昨、今未找到原书。129种应该是不会记错的。谨供参考! ”为了一个数据,许先生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谦逊的大师品质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文中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德国上将笔者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