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户思社:对外交流不能急于求成,需悉心培育

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户思社:对外交流不能急于求成,需悉心培育
2018年04月17日 21:04 环球网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德意】“我们尽量让全世界的观众,感受起来比较舒服一点。”“这种东西一定不能着急。”“从小处着手,是特别必要的。”……这些朴素的回答出自环球网记者就“中国文化走出去”话题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的交谈。在4月16日的采访中,记者能够感到人民教师悉心培养学生的状态,在面前这位采访对象身上得以映射。

  由于“遇见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文化展”于13日北京新闻发布会结束后,马上在20日于德国举办海外发布会,环球网记者有机会在此间期进行这场面对面采访。户思社在2013年就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前,有着累计20余载的高校任职经历。户思社对环球网记者表示,他还是倾向于使用“户老师”这个称谓。

  润物细无声般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对外友协文化交流部同德国的合作已有25年历史。在2017年,全国对外友协和德国当地达成共识,愿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主题举办重要活动。“但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特别担心以一种强势的方式强迫别人去接受。我们希望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德国观众感受到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平和,想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不会因为和平发展而强迫别人接受中国的东西。”“户老师”对环球网记者说。

  上文中提到的重要活动,便是将于今年6月至9月在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市举办的系列文化展。全国对外友协携手北京、江西、山东、四川成都、云南保山、浙江绍兴、青海等7省市有关单位共同推出此次展览。展览共有7场分展,每场展期为30天左右。

  至于为何确定同这7个地区来做分展,“户老师”对环球网记者说:“我们主要考虑三点因素。首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里标杆性的东西,应该被选择出来,这是在强调文化。其次,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间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想表达的。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有过去悠久的文化,我们还有改革开放,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展览需要做到这二者之间的结合。再者,就改革开放成果而言,在文化之余,我们还想向外国人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需要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让全世界观众感到舒服一些

  根据展览主办方介绍,展览将综合多种展出方式,集中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新时代风貌,每场展览开幕式还将有文艺演出和非遗手工艺展示。“户老师”对环球网记者说:“展览的表现形式不能太简单,我们想具象一些,也想让元素更加丰富一些,如孔子思想、鲁迅作品德语版本、少数民族文化、农民文化等等。我们希望能通过现场表演、戏剧等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了这些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内容之间也要互补,不能重复。”

  “户老师”向环球网记者强调称:“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我们尽量让全世界的观众,感受起来比较舒服一点。最后选择的这些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方方面面,是通过事物具象化的形式来展现。”

  在采访过程中,“户老师”还向环球网记者分享了他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经验。“全国对外友协长期跟外国人打交道。刚开始,可能觉得中国人同外国人间的差异特别大,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差异比较小了,人们情感还是比较接近的,但随着继续深入打交道,就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价值观上是有差异的。由此来看,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如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点’,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个‘能接受的点’,我们觉得应该是一种好的东西,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或者是我们共享一种特别美好的东西。对于我们找出的‘能接受的点’,大家都觉得美——中国文化就有这样的魅力。”

  需从小处着手培育文化交流

  “户老师”眼中“能接受的点”具体指哪些内容?在交谈中,环球网记者发现,在中外合作交流这件事上,“户老师”注重聚焦、培育。“从小处着手,是特别必要的。一定要将对象国需求、对象国观众同我们的某个点来聚焦,要体现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真实性。只有真实的、美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我们在聚焦时,因为对应不同文化的受众,所以必须要有相对丰富的东西,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

  “我们既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他国需求,也希望能展示自己的东西。中国文化太丰富了,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需要,来认真地选择一些内容。而且,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文化的自信心。”“户老师”对环球网记者说。

  若是按照培育的角度来理解,事件进展会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户老师”对环球网记者说:“第一,在做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效果都不会太好。第二,我们的工作对象就是外国人。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唯有努力地找好对象,找好产品,我们才能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否则的话,效果就会非常难达到我们期望的程度。”

  巩固基础利于提供中国智慧

  中外交流合作是长期工程,不是短期行为。“户老师”对环球网记者说:“我们所有的合作都是先从小的开始,机缘巧合,最后有了一个成果。我们每年有很多交流项目,这种散落状的分布相当于是自然状态。当这些项目没形成规模的时候,我们仍然继续去做、去培育,等到同类项目成熟时,我们再合并同类项。因为当这些项目成长起来之后,也许就会成为一个跟‘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关,一个总体性的东西。”

  “这种东西一定不能着急。我们从事民间外交,我更希望从一个小项目做起,把基础做得更扎实一些。然后,我们就能更好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才能通过这种交流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今年恰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户老师”对环球网记者说:“我们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思想。在最初阶段就以具体合作来谈,不泛谈概念。还是我一开始讲的,不能着急。我们要找准对话点,找准对方需要,并跟我们的渴望相结合,从而使交流推动过程比较容易。”

  “户老师”还向环球网记者说:“不管任何时期,中国文化一直是包容开放的,所以我们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由于其深厚、包容,中国能提供多样的文化产品。”在谈到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时,“户老师”还提到,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在各方各面都有提升。“我们作为民间外交,应该更多地去做周边国家老百姓的工作,跟他们交朋友,跟他们宣传中国的理念,让他们也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