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中航工业成飞404厂房,“亚洲第一框”将在这里切下第一刀。
时任成飞总经理、现场总指挥杨宝树在场,总工程师、现场副总指挥薛炽寿在场,副总工程师许德在场,成飞数控厂所有员工在场。
工人们整齐到位,等待着开机命令的下达。几位师傅大汗淋漓,有领导上前跟他们说话,想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可竟没有一个人作答。
许德见此情景,低声问身边的编程员李蓉华:“怎么样,不会太紧张吧?”这一问不要紧,李蓉华哭了,她哽咽着说道:“我太紧张了!这个程序是我编的,万一搞砸了……”
许德本意是安慰李蓉华,可是面对这滚滚泪水,也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好了。
上天不负有心人,当第一个零件加工完毕,一次检验合格,在场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留下了无比激动的泪水……
歼10飞机整体框外廓尺寸大、双面加工、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被称为“亚洲第一框”。之所以有这个美誉,是因为过去的飞机框都是由几十个零件甚至上百个零件装配而成,而歼10飞机整体框却是用一个毛坯、一个程序,替代了过去的上百个零件,这在亚洲也是头一回。
说起“亚洲第一框”这几个字简单,但干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由于以前没有加工经验,生产这个框就是个探索的过程。这个框光是毛坯就价值不菲,完全采用新技术。选择加工这个框的软件也很棘手,用新软件编程没把握,即使编出来,与机床匹配的后置软件是否好用也是个问题。加工程序如何检查?试切方案如何确定?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工艺参数如何选择?每一个步骤都含糊不得。特别是双面加工,没有先进的真空夹具来固定,只能靠自己摸索、突破。
有人说,“航空人遇上新机研制是幸运的”,其实这话还应补上后半句——“付出也是艰苦卓绝的”,有时甚至用“残酷”来描述研制者的经历也不过分。这一点,参与“亚洲第一框”的研制者们体会特别深刻。
首先就是加工零件时的心理压力。零件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等所有数控加工工序后已是天价,面对这样贵重的零件,工人师傅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是难以想象的。何况这种零件加工工序多、时间长,且不容许丝毫差错,真的非常不容易。
其次是不良的加工条件。研制者们长期加班加点疲惫至极,还需忍受高温煎熬、冷却液的难闻气息和飞溅的金属屑,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小的刀头。
凭着执着的信念,历时3个多月,研制团队终于成功打造出引以为豪的“亚洲第一框”。(方蕾)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