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题:冲锋在军事医学科研最前线——记军事医学科学院王德文科研团队
作为著名防原医学家,军事医学科学院一级研究员王德文全程参加了中国历次核试验生物效应研究,将一穷二白的中国防原医学研究推向世界前列。
伴随着世界军事革命浪潮,这位76岁的老人并没有停下脚步。面对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武器,王德文和他的科研团队又把目光聚焦未来战场……
28次核试验开启我国防原医学研究进程
50年前,中国西北第一次升腾起蘑菇云时,王德文和他的科研团队穿过弥漫的核烟尘,快速冲向爆炸现场的中心地带,回收试验动物。
100多种放射性核素,遮天蔽日的尘埃,这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将自己的生命放在了离危险最近的地方。
在核爆产生的巨大冲击下,试验动物已面目全非,但在王德文眼中如同宝贝:“这些试验样本倍加珍贵,就是一个器官也不能丢!”
忍着腐烂的恶臭、轰开成群的蚊虫,昼夜不停地解剖、分析、得出试验数据……在四散的尸块中,王德文科研团队走过了28次核试验历程。
恶劣的环境、高负荷的工作,以及长期遭受到的大剂量核辐射,让王德文身体内的白细胞急剧下降,最低时只有常人的20%。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在高度,军人的价值不在索取在奉献。我就是少活20年,也要为新中国的防原事业填补空白。”王德文说。
经过长期研究,这个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核爆炸除了4种常见伤害,还会引起震动和电磁脉冲伤害,加快了世界核武器医学研究的进程,也为中国核武器医学防护技术跻身世界先进之列作出重要贡献。
20年研究破解世界新军事变革
“军事科研工作者要始终面向未来战场,紧扣国家安全需求。”王德文说。
海湾战争后,年过六旬的王德文牵头组建全军重点实验室,对高技术常规武器和新概念武器致伤规律及防护展开系列研究。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没有试验设备,他们就从淘汰下来的微波治疗仪、海军舰艇上拆卸下来的废旧雷达着手研究;动物试验无法满足要求,他们就亲自上阵验证推算结果。
近20年间,他们对百余项新武器杀伤规律进行全面研究,提出防护措施方法,研制防护药品,显著提高了我军医学防护和救治水平。
此外,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需要,他们还完成公安和武警系统近百项武器装备损伤效能评估,为新武器的改进定型、鉴定列装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说,国家和军队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时代发展到哪里科研就跟进到哪里,是王德文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路线图”。
50年如一日埋首军事医学科研工作
尽管已经76岁高龄,王德文依然坚持自己修剪满头茂密的白发。不仅仅是自己的妆容,科研之外有关个人生活的柴米油盐,他能省则省:一件衣服要穿十几年,电脑、手机、背包都是陈旧的老古董,开会的矿泉水、吃剩的饭菜都要打包带走……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高福锁看来,这是老一辈军事医学科研工作者的传统美德。“他从不搞特殊,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身体力行,带动整个团队形成良好风气。”
2004年,在一项课题最为紧张的时候,王德文在两周之内工作6个通宵,导致肝脏大面积损伤,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医生说,肝转氨酶已超过正常值80倍,66岁的老人,哪能这么干?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自讨苦吃,其乐无穷”——在王德文的办公室里,书柜上这句他亲笔写下的座右铭,赫然入目。
“做军事医学科研工作就要默默无闻,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王德文说,“资历再深、级别再高、贡献再大,军事科研工作者忠于党、恪尽职守、淡泊名利的精神品格不能丢。”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