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箱的国产化
MTU公司除向中方提供052型舰使用的柴油机外,还参与了052型舰柴燃交替动力方案的设计,此外另一家德国公司--伦克公司也参与了柴燃交替动力系统变速箱的设计,并负责生产部分零部件。但伦克公司没有和MTU公司一样,向中方全面转让相关技术。1998年,二号舰“青岛”号出海训练。在码头备航时,左齿轮箱突然损坏。经国内有关单位专家和德国伦克公司专家共同鉴定,该舰左齿轮箱损坏严重,已不能使用。其中泵用大齿轮和三个小齿轮、轴带滑油泵已无法修复,必须换新件。“青岛”号的齿轮箱是柴燃交替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在当时世界上也是较为先进的,国内没有修理经验,有关零件的制造、装设此前均由德方完成,有关制造工艺、数据,伦克公司未向国内提供。此次齿轮箱的修理,伦克提供的修理方案非常奇怪,不仅费用高达人民币2500万元以上,而且周期长、费用高,更为严重的是,该方案几乎等于将原先的齿轮箱全换,新齿轮箱的参数与先前不同,可能对舰艇总体性能造成不利后果。
由于德方的修理方案难以承受,中国只能组织国内专家研究齿轮箱的修理方案。703所提出了哈夫齿轮方案,该方案将整体盘状齿轮常规的轴向套装方式改为径向分块安装,拆卸时对舱室面积、高度的要求很低,无需拆卸大型部件,特别适合于在狭窄的舰内空间进行改装。方案提出后,703所试图邀请伦克公司专家前来进行技术指导,但伦克公司拒绝派出专家,也拒绝提供技术支持,并声称对中国的自行修理工作不承担任何技术责任。
在左齿轮箱损坏前,海军已安排“青岛”号在年度内进行多项任务,包括演习、导弹定型试验和重大出访任务等等,齿轮箱的修理不容拖延。于是,中国在没有国外原厂商协助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动手,开始对齿轮箱进行修复。经艰苦努力,相关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前11天完成了齿轮箱修理任务,使“青岛”号没有耽误当年的各项演习和出访任务。左齿轮箱修复后,经1年半、1485小时的实际运行(其中包括横跨太平洋的远航),证明性能可靠,各种技术指标均达到原设计要求。而且,整个修复工作仅耗资560万元。
解决卫星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
1991年8月28日,052型首舰“哈尔滨”号下水,1992年,在没有安装燃气轮机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试航。作为国产第二代驱逐舰的首舰,“哈尔滨”号的试航牵动着国内众多设计生产单位的心。在试航期间,052型舰的总师潘镜芙领衔,各主要作战系统的研制单位、造船厂也派出相关人员,全程跟踪“哈尔滨”号的试航。
潘镜芙总师在设计052型舰时,按系统工程观点进行创新设计,大胆采用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建立了陆上试验场,所有新设备在陆上试验合格后才能上舰。他重视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每次都亲自主持,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在海上试验中,潘镜芙也密切注意舰上各系统的运行情况,尤其是雷达和电子系统的运行。
052型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互相干扰,达到协调相容,是设计时就一直重视的问题。潘镜芙总师在上层建筑和舰桅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了各雷达的电磁兼容性,尽量避免相互干扰的情况发生。
在上世纪80年代,英阿马岛战争的教训尤其深入人心。海战中,英国海军的防空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和“海标枪”舰空导弹,却被阿根廷空军的“飞鱼”导弹击沉了,其主要原因,就是42型驱逐舰的电磁兼容性没有解决好。该舰卫星通信时,雷达就不能开机,一开机卫星通信系统就无法正常工作。在遇袭当天,“谢菲尔德”号就是在与英国伦敦进行卫星通信,舰长命令雷达关机,结果就在此时,阿根廷攻击机接近英国海军编队并发射了“飞鱼”舰空导弹,缺乏早期雷达预警的“谢菲尔德”号来不及拦截,中弹沉没。
052型舰也装备了与42型类似的大功率卫星通信系统,这在我国水面战斗舰艇上是第一次。尽管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克服雷达干扰的问题,但“哈尔滨”号试航后第一次调试,仍然发现了问题。舰上各部雷达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做得还可以,开机试验时没有发生大的电磁兼容问题,但雷达和卫星通信的互相干扰仍十分严重。潘镜芙翻阅大量国外技术资料和专业书籍,寻找国内外对于电磁兼容问题的最新解决方案。他还带领一个小组寻找干扰源原因和途径,提出改进的措施。
当时正值酷热的夏天,60岁的潘镜芙奔波在上海、南京、石家庄,在各个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反复观察试验结果,但几次试航,电磁系统的海上联调总是不理想。有人认为,卫星通信系统的问题太难,舰艇与距离自己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卫星直接通信,稍有一点杂波就可能使信号中断。反正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就不要硬磕了,以后让海军制定条例,规定必须两舰组成编队前出就可以了。但潘镜芙仍不罢休,组织攻关小组,亲自参加,分析抗干扰设备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把它排成队,然后一条条、一点点进行筛查测试,终于在数百条可疑原因中,发现了关键原因,找到了干扰源。经过几天的研究,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再次进行调试,干扰源消失了,卫星通信和雷达可以同时开机。
自动化指挥系统的调试
在052型舰之前,国内建造的驱护舰上,所有武备都是单个装舰,互不联系,靠指挥员的口令来实现全舰的合成作战,综合作战能力差,快速反应能力差。在设计052型舰时,潘镜芙决心打破这个老传统,将全舰所有武器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由于有了051G型舰的设计经验,在这个基础上,052型舰更进一步,终于在国内解决了舰载武器按系统装备舰艇的技术问题,为武器按系统进行研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指挥自动化、快速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052型舰上,各种武器和电子战装备组成有机联系的作战系统,舰上仿造西方先进舰艇的样式,设立了战情中心(CIC),舰上每一个作战系统的终端都体现在战情中心里,这使舰的总体、系统、设备有机协调,做到早期预警、即时判断、集中指挥,分散控制,软硬武器综合使用,大幅度提高了作战自动化程度和快速反应能力。
但是,从先进的设计方案最后落实到先进的战斗力,需要很长的路,将设计方案变成战舰只是第一步。在试航开始后,对于作战指挥系统的测试是试航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甚至在该舰服役后,作战指挥系统的训练、使用、实践经验反馈、修改设计,也一直在持续。
在进行船厂试航时,“哈尔滨”号即开始全舰作战指挥系统的测试。首次系统启动时,只激活了很少一部分的作战系统,测试还算顺利。但随着启动时激活的雷达、声呐、武器系统越来越多,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哈尔滨”号所安装的作战系统中,大型雷达、舰空导弹等重头作战装备在设计时的优先级较高,总设计师和生产厂家的协调最为密切,在战情中心里,这些作战装备的终端也处于显要位置,因而这些重要作战装备暴露的问题较少。相反,出问题的是一些次要装备,或是一些较老型号的舰载武器。其中一个典型就是舰首安装的12管250毫米火箭式反潜深弹。
火箭式反潜深弹发射系统在051型驱逐舰上就已经装备,在海军中服役时间很长。在国产第一代驱护舰、猎潜艇上,火箭式反潜深弹的操作是不需要自动化指挥系统的,甚至整个系统没有一个半导体元件。在作战时,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的操作人员均在战位上,从电话中获取射击诸元,然后在听到指挥员一声“发射”后,向预定的海域进行覆盖射击。但在052型舰上,这种作战模式必须进行更改。
为了将火箭式反潜深弹纳入052型舰的自动化指挥系统中,设计单位为其加装了舰内通信电缆、显示系统和专用指挥线路,使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的实时状态能在战情中心里显示出来,便于驱逐舰的指挥员及时掌握作战系统的状态,并作出快捷的判断、指挥。但在试航中,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额外“加装”的自动指挥设备时常出现运行故障,经常是军舰开着开着,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就“丢”了。舰桥里无法监控到系统的实时状态,也无法通过自动化指挥系统向其发送作战指令,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又回到“通信基本靠吼”的状态。经检查发现,这是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自动化改装时过于匆忙,设备不兼容所致。经过重新设计、布线,换装成熟的通信元器件之后,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找不到”的问题才告解决。
在052型舰的研制过程中,全舰有总设计师,10多个系统各有总设计师,但最终所有的系统设计都归于总师潘镜芙之下协调,这就把住了不是争个体的性能最佳,而是创系统组合的最优最佳,突出了系统在舰上的作用。总设计师对各系统如何联合成最佳整体进行科学选择,解决那些影响战斗力、生存力的关键问题。这些设计流程上的改进,保证了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综合性能兼优。在试航中,除个别系统故障较多外,大部分作战系统都嵌合进了自动化指挥系统中。052型舰的其他作战系统,也在试航中逐步进行了测试和调整。
训练也是技术跨越的一部分
052型舰的舰内数据链系统“串”着十余部雷达、近10种舰载武器,其中近半数是此前的中国海军官兵从未接触过的。而数据链本身对于中国海军来说,也是破天荒头一遭。在上世纪80年代,即便在美国,互联网也未对民间开放,在中国,计算机更是稀罕事物。80年代的大连舰艇学院,学员直到毕业可能都不会接触计算机,而在他们进入海军后不久,就有可能调到052型舰上服役,接触这些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顶星科技”的东东。
“哈尔滨”号的首任舰长吴洪乐,就是这样一个和中国海军驱护舰一起“转型”的老海军。他进过两所高等军事院校深造,在调任“哈尔滨”号之前,曾担任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舰长。吴洪乐从第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调到第二代国产导弹驱逐舰,虽然同样是驱逐舰,却有很大差异。第一代驱逐舰的舰长是在近似露天式的驾驶台上操舰,舰长能眼观六面,“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来到“哈尔滨”号之后,情况大变。舰长的作战和操舰全在封闭型的舱室内操作,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个圆型的大屏幕。现在,吴洪乐拥有了一位神通广大的“智慧参谋”--计算机,它能提供战斗方案、辅助舰长决策,舰长只需轻轻敲几下按钮,就可以下达指示和作战命令,并在瞬间得到执行。但是,怎么玩转这个“参谋”呢?
这是一场痛苦的变革。“哈尔滨”舰的官兵必须甩掉许多习以为常的做法,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首当其冲的是语言障碍。舰上现代化装备的面板大量充斥着英文,甚至一些雷达、导弹的荧屏上显示的字符也是英文(对作战系统的汉化是在“哈尔滨”号服役数年之后才完成的),配发的资料、图表、手册也全是英文。从“哈尔滨”号交付起,“学英语”就成了全舰官兵的必修课。此外,对于此前曾在海军第一代舰上服役过的官兵,如何克制训练、演习中的不良习惯--动不动就吼、不时地想在舰桥里四处走动,也成了一个经常性的话题……(作者署名:现代舰船)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