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首席记者郭媛丹) “金头盔”是一顶金色头盔,更是一种荣誉,被誉为中国空军飞行员的最高荣誉。从2011年开始,空军每年举行一次歼击航空兵部队对抗空战竞赛性考核,也就是“金头盔”之战,代表着中国空军对抗空战训练最高水平。
今年的“金头盔”之战已落下帷幕,又有5位“金头盔”飞行员诞生,自此,在4届“金头盔”大赛中共有35名(次)“金头盔”获得者。虽然中国空军方面并未明确定义何为“金头盔”飞行员,但据公开报道,这批尖子中的尖子有强健的体能、冷静的心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空中练习、具备优秀的技战术,是提升部队实战化水平的“领头雁”。
事件解读“金头盔”之战不是一仗定乾坤
根据《中国空军》的报道,“金头盔”之战最早来源于2009年空军机关自由空战训练的设想。通俗地解释,自由空战就是“真打仗”,无脚本无预演,真打实干。
“金头盔”空战比武规则严密公正。为了能更真实地检验部队日常训练效果,参演人员都是考前不到半个月才明确的。
对抗,在同型机间展开。
对手,战前抽签确定。分淘汰赛和循环赛,每仗互换位置各交战2次,决不一仗定乾坤。
分数,首发命中得4分、双方同时击中得2分、一方击中得1分。
名次,累加每仗总得分由高到低排列。
在比赛中,参赛选手对战的实时信号会传到地面的指挥大厅,由裁判计分。
而“金头盔”之战的意义远远不止于一场优秀飞行员的选拔,更在于一种带动力量以及提高参赛部队的整体实力。
根据公开报道,前几届“金头盔”飞行员,大部分已走上航空兵团团长、参谋长、大队长岗位,成为遂行作战任务的空中尖刀,也是引领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的“领头雁”。
同时有报道细节显示,空军各大飞行单位会参照大赛的视频进行学习和实践练习。比如,沈空航空兵某团创造性地采取“114”训练方法,即地面准备1小时,空中飞行1小时,检讨评估4小时,训练水平显著提升。
此外,“金头盔”之战也让各大单位对战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了解。空军专家徐勇凌对媒体表示:“在空军设立‘金头盔’考核后,各部队为了掌握新战机上五花八门的传感器和电子对抗设备,专门跑到设备研制单位去讨教,尽量挖掘每种设备每种功能的潜力。”
目前,空军大多数三代机部队及部分二代机部队均已参与角逐。虽然比武难度强度年年递增,但参赛部队的整体实力却越来越接近。这表明,我空军航空兵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正向高层次迈进。
“金头盔”集体画像绝非刻板代言人
“金头盔”的获得者拥有与战斗机飞行员头盔同比例的金色头盔,并且可以驾驶涂有红色鹰头图案的战机。
今年2月份,网络上出现一张中国空军某飞行大队的照片。在停机坪上停放的歼-10战斗机机群中,有4架战机垂直尾翼上涂刷有红色鹰头图案。这是“金头盔”飞行员所驾战机独有的标志。
2013年“金头盔”获得者宋辉描述,自由空战中更重要的是比谁综合态势信息感知能力更好、谁能把软杀伤变成硬杀伤,拼的是轨迹、是对武器操纵平台的掌握能力。
要成为一名“金头盔”,需要过硬的综合素质,强健的体魄、冷静的心理、优秀的技战术。
法晚记者发现,在“金头盔”获得者的描述中,体能强大是普遍的共性。虽然每场比赛只有几分钟,但在体能上,由于飞行过程中经常要承受七八个G的加速度,所以对体能要求非常高。
据《解放军报》的报道,飞行员在航校期间接受了系统锻炼,每个学员在毕业时的体能状态是最佳的。到了部队成为真正的飞行员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体能保持在最佳状态。
广空航空兵某师飞行员袁星曾是空军最年轻的“金头盔”获得者,他日常的体能训练是每周跑2-3个5公里,提升耐力;天气不好时以俯卧撑、仰卧起坐、臂力棒、负重深蹲起为主,加强颈腰部肌肉力量,强化抗荷能力;定期进行滚轮、旋梯训练,增强对错觉的识别能力。
飞行员为了参加“金头盔”大赛,往往要提前几个月储备体能,每天跑步达5-10公里。
再优秀的人才也少不了苦练。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金头盔”获得者、成都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彭礼忠描述:在针对性训练中,飞行员天天苦练,场场对抗。
下飞机分析判读完飞行参数和视频记录,上飞机再接着练。结束一天的飞行后,又利用飞行员自主研发的“空战评估系统”,回放全天的空战过程,研究完善之策。
“飞一小时,用3小时研究。每次对抗结束,才是训练的开始。”彭礼忠认为。“研究涵盖战法、弱项和改进方法。一切都是为了在战时能以不变应万变,能先敌发现、先敌锁定、先敌开火。”
而且这些飞行员绝对不是刻板的代言人。袁星1985年出生,喜欢看F1比赛。他对舒马赫等在F1赛道上风驰电掣的高手如数家珍。另一些人喜欢沙滩足球、网球等,爱好广泛。
深度分析“金头盔”的含金量逐年提高
随着空军实战化训练加速推进,“金头盔”比武考核的难度、强度、规模也逐年递增。
根据历史数据:2011年100余名歼击机飞行员参赛诞生了10名“金头盔”,2012年这两个数字是108:11;2013年,128名飞行员参赛,9名飞行员获“金头盔”桂冠,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70:5,获奖比率压缩至1/34。
规模逐年增大,但奖项却越来越少,这意味着“金头盔”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难度、强度逐年递增。2012年第二届大赛时首次取消高度差,通俗地说,就是在天上随便打,只要战机与战机之间的间距大于300米即可。这意味着风险更大,争夺更激烈。
今年举行第四届时,考核更加突出对“编队空战”能力的综合检验,更加强调对年轻飞行员的历练和培养。首次从初赛阶段就采取“双机编队”对抗,首次要求新选手不少于50%。
徐勇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对飞行员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过去,飞行员在空战中要第一时间感知态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机的机动性。而现在,有各类新的传感器加入,对抗手段丰富得多,给体系带来各种变数,参与空战的要素更多了,即使信息技术能够辅助决策,但需要飞行员做出的决策更多了,对飞行员能力的要求也更全面了。”
尽管难度、强度,以及对飞行员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但飞行员的年龄却变得越来越小,空军总部机关更加强调对年轻飞行员的历练和培养。
根据公开报道,“金头盔”之战中有好几位两届连续加冕的获得者,首位两次获得称号的蒋佳冀1981年出生。2013年11月,广空航空兵某师飞行员袁星第二次获得“金头盔”,他出生于1985年,是空军最年轻的双料“金头盔”获得者。
而今年济空某团6名参赛飞行员均为80后,出生于1985年的该团飞行员李海明,在一场双机编队对抗中,与两届“金头盔”得主、沈空某旅副旅长许利强遭遇。在空战比拼中,李海明与友机密切协同、灵活机动,多次成功规避对方导弹攻击,并以2次首发命中取得对抗优势。走下赛场后,许利强连连感叹“后生可畏”。
记者追问“金头盔”之战是否会移师海上?
连续四届的“金头盔”之战都在辽阔的西北戈壁进行,这里地域广袤,有利于进行自由战。那么未来有没有可能在沿海地区进行?
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马晓天曾表示,要认清海上方向空中斗争形势任务,充分认清维护海洋权益空中行动对空军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扭住重心枢纽科学运筹海上方向空中力量的运用,紧贴担负任务着力加强海上方向实战化训练。
与陆空作战不同,海空作战有其自身特点与特殊的实战意义,但危险性也有所增加。对于飞行员来说,海上没有参照物,海天区分不明显,往往会产生一些致命的错觉,隐藏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危险。
在《解放军报》等官方媒体报道中,关于各大空军单位的战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海空作战的战场上。
8月下旬,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将派出航空兵分队和数架战机,与空军某部组织自由空战对抗演练,这在海、空军航空兵历史上尚属首次。
这次自由空战对抗演练中,海、空方面各自派出了“尖刀部队”。其中空军参演部队来自空军第一支三代歼击机团,曾多次在空军检验性考核和“金头盔”比武中取得佳绩。另一篇报道显示,沈空某部、“金头盔”飞行员许利强曾参与上级组织的多机(兵)种、跨区域联合攻防演习,作战区域在我某海域。丰富的经验,让他在这次训练中,做到了1次打掉3架“敌”机的好成绩。
徐勇凌向法晚记者介绍,“金头盔”比赛涉及空军大部分航空兵部队飞行员,参赛人员比较多,因此需要一个保障能力强的赛场。
西北空军某训练基地是一个信息化条件下多兵种联合作战战场,战场保障能力强,相关保障设施完备,有能力保障参演“金头盔”大赛。
对于“金头盔”赛场移至海上进行的可能性,徐勇凌说,“金头盔”比赛是偏重技术性的比赛,而不是联合或体系作战带有任务背景特点的演习性比赛,主要考核飞行员的飞行技术、装备使用以及战术应用基本作战技能。如果在海上举行,主要是以海上作战为背景,更多偏向战场运用包括作战任务实施的特点,和“金头盔”比武方式不是完全一致。
本版文/首席记者郭媛丹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