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地地导弹,顾名思义,即从陆地发射并打击地面目标的导弹。按飞行弹道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地地巡航导弹;按射程可分为洲际、远程、中程、近程地地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地地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地地战略弹道导弹通常携带单个或多个核弹头,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于打击各种战略目标。地地战术导弹携带常规弹头(战斗部)或核弹头(核战斗部),尺寸小,质量轻,射程近,机动性好,可用汽车、火车、飞机、舰船运输,机动发射。
作为一种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地地弹道导弹担负着对敌纵深目标及大型高价值目标的打击任务,自诞生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并不断改进,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家族。而本文所要讨论的中国外贸地地弹道导弹,长期以来作为“援外军团”出现在各大航展上,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地地导弹发展的窗口,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地地导弹的技术特点和使用原则。
中国最早出口的地地导弹并非那些《导弹技术控制协议(MTCR)》所要求的射程不超过300km,载荷质量小于500kg的小玩意,而是一批东风三型中程弹道导弹。这在世界武器装备贸易史上也是一次绝无仅有的交易。
80年代动荡的中东局势促使沙特希望获得一种有足够威慑能力的武器装备来遏制区域强国。在以色列研制成功射程达1000余公里的杰里科2之后,这种需求更加迫切了。1985年,沙特曾向美国提出引进“长矛”导弹,被拒。这种导弹的射程不到200km,沙特此举意在试探美国的态度。结果就是沙特将目光转向了东方的中国,并向中国提出了引进弹道导弹的计划,代号“游隼”,由苏尔坦亲王全权负责。对中国而言,沙特作为中东地区的资源大国和伊斯兰世界的“领袖”,中国一直在寻求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来往日趋频繁。对沙特而言,纵览五大常,沙特也只能找中国同志来试试了。我方的表现让沙特找到了希望——在得知沙特的这一需求后,我国责成航天部,核工业部等部门积极展开论证。1986年12月间,双方代表在沙特南部某空军基地就引进型号、人员培训、后勤保障及价格等展开具体谈判。
经过一番谈判,法赫德国王最终决定引进一批加装常规弹头的东风三型弹道导弹作为沙特王国的威慑力量。早在1985年,221基地就接到了研制配套常规弹头的任务。经过一系列预研,1987年1月,军厂双方草签了常规弹头研制合同。厂产品代号118。不久后,上级传达了221基地撤点销号的40号文件,人心不稳,研制工作受到影响,但广大厂所研制人员依旧顶住压力,于当年11月拿出了试验产品,并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试射成功。之后,考虑到工厂迁移带来的变动,上级部门提出后续任务中使用的无线电引信另一个单位研制和生产。221厂几经争取,上级决定两个单位的产品一同参加后续试验。1988年5月的第二次试射中,221人不负众望,经飞行试验分析比较,221厂研制的无线电引信动作程序正常,技术稳定可靠,达到各项指标要求,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上级遂确定“118”后续任务的装置和无线电引控系统全部由221厂承担。军厂双方很快签订了后续任务批生产合同。不久之后,二炮某部与沙特订购的一批东风三型导弹系统就出现在了沙特苏来伊勒基地。产品交付后,沙特方面十分满意。两国于1990年7月31日确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随后的伊拉克侵科战争中,这批东风三型有效地威慑了伊拉克政府,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很多人在评价这件事时都疑惑美国为何对此事低调处理,近乎于不闻不问。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两国出于某种利益交换而做出了妥协。我对此有不同看法:1.中国那时虽然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武器输出不受美国的任何约束,但中国绝不会输出核技术。中国之所以选择常规弹头,更多的是出于自身考虑:任何一个有核国家都不希望看到核扩散,也不希望看到别人搞核扩散。不卖核弹头,是为了保持对别国的核优势,而非顾及别国的想法。不然就成友邦惊诧论了。2.对美国而言,这些原始的液体地地弹反应迟缓,发射准备时间较长(超过三小时),生存能力低(沙特没法建洞库),难以对目标形成真正的威慑,唯一的用途也就是用来打击城市目标了。先不说那时候东三的精度,常规弹头的威力就是个问题,这种武器不加核弹头,威慑力就丧失了大半。数十枚的部署数量,对中东的美军并不构成威胁。3.沙特和以色列都是美国的盟友,也是中东地区有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尤其是以色列试射了“杰里科”之后,美国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也希望沙特拥有规模有限的远程打击力量。但美国直接援助又会激怒以色列,最终便选择了默许中沙交易。
进入90年代后,中国于1991年12月28日决定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2年3月9日递交加入书,同时对中国生效。作为五大常兼五大核之一的中国迟早是要加入这个公约的。从此以后,我们不仅能更加自如的应对核扩散问题,还又多了一个跟超级大国斗争的工具。
出于同样的考虑,我们虽然不是MTCR成员国,但在此后的地地弹出口中也遵循了MTCR的限定。
我们的第二次地地导弹出口依然与中东地区冲突有关。
两伊战争时,双方发动了有名的“袭城战”,用飞毛腿导弹互相攻击对方的城市。打到后面,双方库存见底,都琢磨着用库存巨大的萨姆-2打击对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制导站引导它作抛物线飞行。结果证明,对地模式的萨姆-2虽然精度差,但射程也有100km左右,有发展为战术地地导弹的潜质。双方受此启发,各自研制了基于萨姆-2的战术地地导弹。
不过,双方的研制环境都不好: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其射程超过150km的导弹都被列为违禁武器而要接受联合国的核查。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军事科研人员开始戴着镣铐跳舞了。他们先后研发成功萨默德-1/2型液体战术导弹,射程分别达到130/149km。该型号算是去掉助推器萨姆-2。1998年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撤离后军方加快了萨摩德-2型的研制进度。萨摩德-2弹体长约7米,可携带多种弹头,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83km。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一共对“萨默德-2”型导弹进行了40次试射,结果发现,有13次超出了规定距离,最远打到了180公里处。遂被列入销毁名单。此外,伊拉克还研制了基于萨姆-2的阿巴比尔-100固体地地战术弹,6.7m长,0.5m直径,射程也超过了100km。该型导弹由卡车运载,单发导轨发射,初步实现了机动发射能力。
伊朗霍梅尼政权由于受到西方制裁,也开始积极寻求萨姆-2的改进渠道。这个需求催生了我国第一个用于外贸的地地弹型号——红旗-2改进而来的8610导弹(意即1986年展开研发工作),厂方编号B610,出口编号M-7。由航天工业部二院(今航天科工第二研究院)研发。在初期的研制调试过程中,由于质量管理不严,导弹CEP较大,令伊方难以容忍,后几经改进,终于在1991年出口到伊朗90枚导弹。伊朗在引进M-7后,组织国内的SBIC公司进行仿制。仿制品被命名为通达尔-69(Tondar-69),弹头重达190kg,射程为150km。
关于M-7的相关介绍很少,很多材料只是说射程150~200km左右,弹头质量不到500kg。而大叛徒华棣跟人合著的《china`s ballisitic missile programs》指出8610射程达到300km,跟DF-11都有一拼了。作者估计是根据MTCR规定划了个范围,谨供参考。综合各国改造萨姆-2/红旗-2导弹的射程,150km这个数据可以看做是最接近M-7的了。
我国成功出口他国的第二种战术地地导弹是航天科工二院研制的B611战术地地导弹。该型号的起源还得从土耳其的需求说起。
土耳其的地地导弹发展起始于80年代初的J项目,但苦于自身国防工业水平不足,项目进展缓慢。1987年3月,希土围绕爱琴海大陆架划分和石油开采权问题爆发严重危机进一步刺激了土耳其,他们急需一批具备机动能力的战术地地弹,以便在本土就能对争议地区形成威慑。经过一番寻觅,土耳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希望能联合中方将J项目做下去。当时,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正在进行固体战术地地导弹的预研。于是,两国开始就战术地地弹的开发展开谈判,进展十分顺利。说到这里,需要提一家公司——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CPMIEC),该公司成立于1980年,按照其官网介绍,是以中国航天高科技产品与技术进出口为主业的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的大型企业。主要经营的产品包括防御武器系统、航天设备、卫星技术及其应用产品、特种设备、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电子产品和载重车辆及相关技术等。其实就是负责当时航天工业部的军品出口业务,99年分家后负责航天科工的产品出口(航天科技集团的产品出口由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负责)。从B611项目开始,我国的地地导弹出口均由CPMIEC负责。在后面的项目中我们会经常见到这个名字。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