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611项目上双方的合作细节外界知之甚少,根据国外网站的信息,中土双方于1996年签署了转让常规地地弹技术的协议,其中包含200枚导弹的生产合同。型号研发工作于1998年展开。土耳其在引进M270受挫后,进一步坚定了与中国合作的决心,发誓要建立自己的弹道导弹工业。并于1997年引进了中国航天七院的WS-1火箭炮,进一步深化了与中国的合作。在此基础上,中土两国于1999年展开了B611“土产化”的工作。由中方CPMIEC和土方的MKEK牵头,中方提供图纸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土方组织军工企业学习资料,翻译图纸,建立生产线,并逐步具备生产能力。火控计算机、遥控系统、供电系统在Savronik公司生产,Raketsan负责导弹、发射车的系统整合。这种国产化的B611被命名为Yildirim(土耳其语“闪电”),代号J-600T,600源自于其600mm的直径。首次试射于2001年进行,导弹的射程达到了120km,于同年投入现役。在2003年的试射中射程更是达到了152km,土耳其军方也看到了这种导弹的升级潜力。土耳其在2007年胜利日阅兵式上首次展示了本土化的J-600T系统,使用了MAN的6×6高机动卡车作为武器系统用车。J-600T发射车和供弹车均参加了阅兵式。在2009年的土耳其防务展上,Roketsan公司首次展出了J-600T地地导弹,并表示要将该系统推向国际市场。
中国首次对外公开展示B611战术地地导弹武器系统还要追溯到2004年第五届珠海航展。综合当时对航天科工二院副院长刘尔琦(现任科工三院院长)以及航展现场参展人员的采访报道,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B611的成长道路:在M-7导弹研制进入尾声时,二院已看到了战术地地弹的广泛市场。遂提出设计一型固体机动战术地地导弹以满足陆军远程精确打击的需求。二院于80年代末开始了B611的研制。由于有M-7的成功经验在先,研制初期,曾采用红旗-2的设备以加快试验进度。比如,发射架就基于红旗-2的改进而来,或许这仅仅是出于降低试验成本的考虑;但另一方面,研制人员也可能有基于潜在市场装备继承性的考虑,西亚诸国大量装备萨姆-2系列导弹,如果有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现有设备改造成地地弹系统,周期短价格低,很好的满足小国需求。同样是出于类似的考虑,作为红旗-2接班人的红旗-12初期版本的双联装发射架也发展自红旗-2固定发射架。后来,研发人员将发射架与卡车底盘整合在一起,满足了地地战术弹机动部署,跟随部队支援作战的要求。第一代实用化机动发射版本就这样诞生了。该型号使用了北奔的2629 6×6卡车作为发射车,可搭载一枚导弹,由大型导轨承载、发射。并将许多发射控制设备集成在发射车上,车体左侧还设有操作室。但发射车并不具备单车作战能力,依然需要指挥车的辅助。而在04年珠海航展上露面的发射车,使用的是载重能力和通过性更强的北奔2629A 6×6底盘,自重10t,发动机为华柴引进技术生产的德国道依茨四冲程直喷式柴油机,额定功率290马力。发射系统用发射箱取代了大型导轨,每辆车载弹两枚,由独立的液压杆分别起竖。整个发射系统全重23.5t。此外,导弹发射指控设备小型化程度很高,已经集成到车架侧面的箱子和扩大的驾驶室里了,单独的操作室也取消了,发射车可独立完成定位、定向、瞄准和指挥控制,整车调平由液压支柱完成。在接到发射指令后,人员直接在驾驶室里控制导弹发射即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电子干扰),发射车还可以采取线控发射;在必要时,发射车也可与营、连一级的指挥车联络,构成更大的打击集群,完成预定任务。导弹的发射倾角在52°~65°之间可调,方向射界为正负45°,以此来调节射程、射角。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小于25min,两枚导弹的发射间隔为20s左右,重新装弹时间为20min左右。发射箱为铝制,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同时降低了质量,为了保持足够刚度,发射箱外布设加强筋。导弹发射方式为穿盖式发射,发射箱前后盖均为易碎盖板,平时加盖保护盖,以防车辆机动过程中导致箱盖的意外损坏。这种发射箱集导弹的储存,运输,发射功能于一体,不但为导弹提供了稳定的储存环境,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两枚导弹发射时的互相干扰。而早期出口到土耳其的导弹虽然也有弹箱,但那种箱子只用来储存导弹。作战时仍然要吊装到导轨上,增加了操作难度和时间,不利于战场生存。这次参展的发射车算是第二代构型了,也是B611系统的第一代TEL车。据设计师说,该发射车的型号研制是02年底、03年初启动的,已经过了实弹试射,参展车的发射箱就是试射后重新修复使用的。
该系统配置的导弹是B611基本型,单级固体,全长6.75m,弹径600mm(导弹型号中的6即来源于此),战斗部为重达380kg的整体式杀爆弹(另有一说称480kg。B611打的是特殊弹道,这样的载荷下难以打出150km)。全弹质量约2t,射程为85~150km(缩减弹头质量也能达到260km)。采用捷联惯导制导,CEP达到150m。由弹尾的四片梯形全动弹翼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无燃气舵。弹道末段头体不分离。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款技术水平适中的导弹,本着“够用,适用”的原则,力图用较低的成本开发一种满足客户要求的武器系统。对参展人员的采访中也提到,这是一款立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贸武器系统,在满足既定技战术要求的前提下,低成本、易操作才是关键。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人员提到B611实现了全程大气层内可控飞行,可进行弹道设计和调整,并且可以偏离射向发射,飞行中调整射向飞向目标。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增加导弹的突防概率。在对刘副院长的采访中,提到B611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防空导弹的成熟技术,采取可变弹道设计”,可做一些分析来进一步明晰B611的早期发展。此前,科工集团设计并进行过实弹试射的防空导弹有红旗-1/2/3/9/12,其中,前三种型号的技术过于陈旧,年代也相距甚远,已非成熟而是落后了;后两者的研发中后期赶上B611项目启动,这时候,这两种型号已经研制多年,有了不少技术积累和成果。而作为红旗-2换代产品,红旗-12的各项技战术指标均与前者相近,若改为地地导弹射程也可达到100km级。此外,红旗-12与B611均只依靠全动尾翼控制飞行轨迹,在控制率上有相近之处;而红旗-9导弹作为一款中远程防空导弹,依靠气动舵面和燃气舵双重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射程也与中近程的红旗-12有很大差距,引导率截然不同。作为B611的参考,入选概率较小。综上所述,B611在设计时极有可能参考了红旗-12的部分技术,用以提升导弹的技战术水平。B611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了单室双推设计,既满足的助推段的高速爬升需求,也为后续的长距离压低弹道机动飞行提供了巡航动力。其全程大部分在大气层内飞行,压缩了敌方雷达的发现时间。虽然跟纯弹道导弹比,其再入速度有所降低,但前文提到的种种弹道机动措施弥补了这一缺陷。
设计人员提到B611系统对国内、国外市场都有考虑。我们在100~300km以内也确实需要一种对地精确打击武器。但国内是否选择B611,还不好分析。且看下文分解。
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中,精密机械带来了B611和B611M。前者依然是04年的构型;后者则是首次出现,只摆放了一个模型,并无任何细节可供分析。也未加任何文字说明,意在表示B611在不断改进中。这次,另一个竞争者出现了,它就是航天科工九院(湖北三江航天集团)的P-12地地战术导弹。
P-12的出场很不寻常:只有一个文字简介,上书“P-12武器系统”,下面只有三行字的简介。而当时的B611展板则明确写着“B611战术地地导弹武器系统”。九院的参展人员也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并表示P-12属于保密项目,不接受媒体采访。旁边一个屏幕孤零零的播放着P-12的宣传动画,算是一种无言的宣传吧。珠海航展,是我国对外武器装备交易的一个窗口,通常情况下,参展的装备均立足于出口。这其中,有很多型号属于在自用型号的基础上改进出口,如飞蠓80、猎鹰60;也有一开始就立足于出口的,如F-8IIM。但这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展示国防建设成就的平台,不排除P-12是自用与出口兼顾的型号,就像红旗-12那样。
P-12系统从外形布局上看酷似“伊斯坎德尔”。载弹两枚,平时收放在有对开式顶盖和尾门保护的整体式弹仓中。导弹使用空气舵和燃气舵双重控制。射程在150km左右,弹头为双锥体整流罩,战斗部质量达到了450kg。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根据展会现场的宣传片对这种导弹略作分析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