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金戈铁马
——中国第一辆三代主战坦克震撼出世
2008年,《简氏防务周刊》发布新一年度世界十大坦克排行榜。美国M1A2、德国豹2、英国挑战者、以色列梅卡瓦等知名主战坦克悉数上榜。
中国ZTZ99G式第三代主战坦克同样榜上有名。这是一个让西方人震惊的战绩。这是一个让中国三代坦克研制团队欣慰的排名。
回眸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已经列装。而此时的中国,大量列装的仍然是仿制前苏联一代坦克的59式坦克,研制中的二代坦克迟迟未能定型。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位独臂老人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踏上了研制新型坦克的漫漫征程。中国坦克人的梦想,就这样在行业全面亏损的困境中艰难起步。
为迅速拉近和国外先进坦克几十年的差距,1984年1月,中央军委开始为第三代主战坦克寻找总设计师,谁能够担此重任,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提出了一个人选。
他叫祝榆生,时年66岁。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因为我已经退(休)了,(上级)发一个文件,返聘我,还继续当这个三代总师。我想(我)都66岁了还当(总设计师)?
这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人,战争年代就曾身先士卒,在一次迫击炮试验排险中失去右臂,在受领三代坦克研制任务之前,他早已军功满身,然而这一次,这位独臂老人,再一次选择了毅然前行。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我家在南京,我就准备走了,准备66岁下来我就准备回南京,我就想这个任务既然是国家任务,那么我作为共产党员,起码我要服从,是不是,我想我还是承担下去了,工作。
这个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任命,在三代坦克的研制团队里却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重大的技术决策,整车的,全是他做。我们这些副总师都是他的助手,他这个总师名副其实,一个是他德高望重,他又在全行(业)的位置上,他不是为哪一个单位去着想,他是站在全局的利益去着想,所以别人都很服气他。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统领我们这些人,作为祝总师来讲,在三代坦克这个总设计师的位置上是当之无愧的。
与以往的研制任务不同,此次,做为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三代坦克研制任务书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直接下达。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陆军就是这一个项目,而且从建国到现在,这是唯一一个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盖章子下的研制任务。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以前坦克研制都是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谋部发文,现在是三代坦克是国家,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顶了天了。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接下达的这个研制任务,第一条就是要自行研制,第二条2000年水平,第三条就是2000年后装甲兵的主要装备,关键是2000年水平。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中央要求与2000年的新坦克相抗衡,新坦克,从那个时候的M1和豹2,别人这20年也没有在睡觉,他也得改进。
M1;豹2,我目标定这两个,我把《项目指导》一听我就知道,这是最大的困难。
祝榆生的担心绝非多余。三代坦克的总师们不得不面对当时坦克自主研制基础极其薄弱的现实。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实际上,从整个材料,工艺、包括设计水平,包括技术储备,包括试验测试能力,我们都不太具备条件。这是从一代车,还不是从二代,跨越到三代,是从一代要跨越到三代,这技术上有很大的跨越。
付宝玉(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装备部队,能够抗衡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坦克,搞成这样一个坦克,不容易。
从这时起,在三代坦克研制总体所这栋如今已人去楼空的小楼里,一位花甲老人开始与时间赛跑,一群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坦克研制精英们开始与世界竞速,一个正经历着转型阵痛的军工行业开始践行对国家和民族新的承诺。
在99式坦克研制之初,也正是西方和前苏联两种主要坦克研制思想交锋最为激烈的时代,作为追赶者的中国,是要走苏制模式的老路还是引进西方的设计理念,这不仅是技术的选择,更是智慧的考量。
杜惠昌(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
完全做美国的条件我们没有,甚至苏联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的基础研究比我们强。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我的观念一开始就是这样子的,搞技术问题,不能先画个圈圈把自己套住,管你东方的,西方的,我能参考的我差不多都参考,我是反对照这个照那个,是吧?要搞我们自己的,走中国式的,要靠我们,他问我为什么?你要赶上去,你不能不搞自己的。
以研发三代坦克为契机,摆脱苏式体系,制定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具体技术指标。
对于三代坦克的设计来说,这将是最为关键和艰难的一步。如果主要战术技术指标选择不当,将会导致研制工作全盘皆输。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从三代开始,我们下决心要扔掉国外这些(思路),我们要搞自己的,所以你像发动机由730马力,提高到1200马力,这个完全是我们自主研制。、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我到1200(马力)不是没有根据,我就根据我平常了解,把豹2跟M1,做一个标准,作为我的目标,按照它们来算的,这样子我这个动力,机动性就差不多,你跑多快我跑多快,机动性差不多。
对于发动机的研制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跳跃性的台阶。仅是功率这一项指标的提升,将导致百分之八十多的坦克部件需要重新设计。
祝榆生(时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研制)指标最后一句,要到21世纪,能够对付新坦克,抗衡新坦克。我那时候想,光是抗衡两个字没有用,要打个平手吧,是不是,你一个武器打不赢别人,压制不了别人,使它没有发挥性能,要做这个程度,要打赢仗这样哪行啊
要打得赢,就必须在坦克的火力上做文章。主炮口径,是衡量坦克火力的主要指标。当时西方列装的三代坦克普遍采用120毫米的口径,前苏联为125毫米。
王哲荣(时任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是确定120毫米口径,还是125毫米口径,这个开过三次大的论证会。总参组织过,原来的(国防)科工委也组织过,我兵器也组织过,争论非常激烈。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