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清杰 本报记者 吕德胜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亚洲安全环境日渐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摩擦共生,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并存,地区国家矛盾与域外势力影响交织。外交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日前在京讨论时一致认为,在新的安全形势下,亚洲亟需新的安全观。
安全形势——
亮点不少 稳中有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亚洲的局势总体上是和平、稳定、安全的,尽管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如历史遗留的领土领海争端以及海洋权益划分等,但局面总体是可控的。泰国等国家内部发生的动荡,最终也并没有酿成大规模的骚乱。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相互依存和利益融合在上升,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加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指出,在过去10多年中,区域内的自贸协定增至250个,亚洲各国的合作机制不断发展,“促增长,谋发展,合作共赢,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亚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阮宗泽认为,在亚太地区,冷战思维在个别国家阴魂不散,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大行其道,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泛滥等,都对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冲击。此外,领土领海问题的争端数量较多,有的还有升温趋势,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应成为今后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亚洲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威胁,但更紧要的,不是传统安全的问题,而是非传统安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所所长李永全认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很多都是由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亚洲有9亿贫困人口,中亚的“三股势力”、南亚的恐怖主义、东北亚的半岛问题,背后的根源绝大多数是发展问题。
中国角色——
作用明显 误解不少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亚洲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为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曲星说,新一届中国政府在稳定周边安全、促进周边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新的举措。这对整个亚洲的共同发展稳定繁荣,对亚洲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建设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阮宗泽也认为,中国努力和有关国家建设合作共赢关系的过程,大大促进了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正致力于和美国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呈现出高水平特殊性的特点;中印两国总理去年实现互访,在求同存异、加强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全面提升同中亚国家的关系,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主动提出要积极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地区发展繁荣的诚意。
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心存疑虑,一些人把亚洲安全出现的问题归咎于中国的发展,还有意无意地把新殖民主义、强权政治、武力威胁等帽子往中国头上扣。对此,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建超表示,中国把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一项国策,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同时,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立场很坚定,中国从未主动挑衅,中国的原则和底线也不允许挑衅,中国绝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也不会以牺牲国家的利益为代价,这也是和平发展的应有之义。
时代课题——
新安全观 呼之欲出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一系列安全合作机制逐步发展和完善。但与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相比,亚洲安全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指出,面对亚洲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加快地区安全机制建设刻不容缓。今后两年,中国将担任亚信峰会主席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提出涵盖亚洲地区的总体安全框架,倡导新的安全观。
“亚洲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源地,也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的首倡地,这是亚洲对促进国际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刘建超指出,多极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21世纪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破除追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力至上的旧安全观,培育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特征的新安全观,共同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亚研究部主任陈玉荣表示,上海合作组织坚持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种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在经济和安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形势下,新的亚洲安全观可以从上合组织的成功理念与实践中寻求借鉴。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问题研究院刘江永教授指出,安全要用新的哲学、新的思维来理解。安全不应是通过单边主义或军事手段的单赢,那样即便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换来的也不可能是可持续的和平与安全,各国应通过国际合作,通过对话、协商、合作来共同应对安全挑战,实现共同、可持续的安全。
■庞清杰 本报记者 吕德胜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