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说,每次试验就像揭开一个谜。未料到的是,这个型号要揭开的谜如此之多。这可能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最为坎坷的一支型号试验队。成功以后,试验队上上下下的一句话是:“总算为国家干了件事!”
起航:带着雄心 踏上求索之路
黑夜之中,车库门缓缓打开,“滴滴滴……”的倒车声中,一辆型号产品运输车从车库中缓缓倒出。
作为该型号的第一总指挥,李总正专注地看着发生的一切。对这样的场景,他并不陌生,而今晚的转场更具特殊意义。
在加入这个型号之前,他是年轻的火箭总指挥,怀揣“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的想法,带着几分“不知者无畏”的勇气,转岗到了这个立项中的新型号。
私下,他会笑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条路漫长、艰苦,绝望中又不乏希望,让人快乐而又充满了挑战。
当他们带着“大干一场”的心态开始型号研制的时候,却在技术探索上四处碰壁。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挫折多了,大家的心态便锻炼出来了,也学会了坦然面对失败。
“要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型号研制。现在技术都很复杂,不能让自己先紧张。”型号“元老”老刘说。
型号研制受挫,曾让队伍里很多人“抬不起头,甚至不愿见其他型号队伍的同事”。“没出成果又耽误了年华”的念头,不是没萌生过。但让李总欣慰的是,尽管型号研制并不一帆风顺,但这支队伍却一直都比较稳定。
相对于谈论任务圆满成功后的“扬眉吐气”,在谈起以前低沉岁月的1个小时里,五六根烟头被该型号总指挥杨总接连拧进了烟灰缸。
失败:调转“车头” 重做“学生”
型号研制进程中曾遇到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正是这个拦路虎,一度让大家感到“无力”。负责型号总体的主任设计师林总笑言:“质疑声音越来越大,我们那时只能‘夹紧尾巴做人’。”
“研讨的结果就是,有一个关键设计方案必须推倒重来。”该型号总设计师辛总回忆。原始的方案在试验失败后,经过分析验证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虽然我们在最初几次试验中取得了成功,但搞型号的人绝对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这被李总形象地描述为“开钥匙进去”,从机理上把问题弄明白。他说,搞科学的,要拿科学数据作支撑,拍胸脯拿人格作担保是不管用的。
于是,试验队的设计人员又开始“从学生做起”,翻阅大量资料,不断提出新问题,再放到桌面上讨论。型号研制中还进行如此大的技术方案更改,这是型号研制的“大忌”。技术更改方案报上去的时候,领导反复问一句话:“你确定真要这么做吗?”有着大量试验数据支撑的试验队笃定地坚持了下来,最后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谈起这支队伍的工作氛围,辛总表示非常“open”。在不定期召开的“核心小组会”上,各分系统的技术骨干都能发表质疑和批评意见,哪怕是在那些不是自己负责的范围。“头脑风暴”打开了大家的眼界,也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思路。
“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是一个立竿不见影的痛苦过程,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型号队伍的决断勇气和抗压能力。对此,总指挥杨总打过一个比方——“一辆火车已经跑了几年了,要让它停下来再转换轨道,不是件容易的事。”
攻坚:心里憋着劲 不能欠国家的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并不能打败他。”这句话用在这支试验队上最合适不过。
尽管经历了重重意想不到的挫折,但是李总乐观地表示,失败可遇不可求,当失败出现的时候,就应该在失败中成长起来。
“白加黑”、“夜总会”、“5+2”……这些带有浓浓中国航天色彩的工作状态,对试验队来说如“家常便饭”。
“可我们肩负的任务太重要了,有些科研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辛总表示。的确,他所说的这项任务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国防武器装备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看着大家辛苦,辛总心里不好受,但是没办法,有时候他也想是不是能让大家休息一下,但是在一项项攻关任务面前,休息的话也无法跟大家说。
在一次研制过程中,遇到了管理瓶颈问题,李总找了个地方把自己关了3天,关掉手机,切断与外面的联系,将整个试验过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终于找到了破解方法。
李总说,一次次在指挥大厅屏幕上看着自己亲手做的产品失败,他有时都不敢相信。失败时,他自称一滴眼泪也没流过。“成功的时候呢?”记者反问道。“那还是哭过。”其实失败的时候他也不是没哭过,到点吃饭、该笑就笑,只是为了鼓励团队,回了房间蒙着被子哭的事情不是没有过。
一院是该型号研制的总体单位,“曾因为研制受阻,全院集体降薪,这让队员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那段时间,辛总每天离开办公室时都是晚上九十点,不少设计人员甚至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在该型号“重整旗鼓”的科研攻坚期,有上级领导这样问过:“如果再有闪失,怎么办?”作为队伍的“龙头”,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但那种压力并不会让我们想放弃,而是像一双眼睛盯着我们,必须坚定信念,誓死要把这项任务拿下来。”在型号成功的时候,他们反而自责探索太坎坷,耽误了进度。
“在我们这支队伍里,没有太多浪漫的理想主义,个人荣誉也非常少,有的只是国家使命感和事业上进心。”杨总说。
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这支队伍即使在型号任务取得阶段性突破时,都不敢“松一口气”。
不负重托 无愧这份事业
也许是队伍一直比较稳定的原因,在这支试验队里待久了,记者能感到队员们有一种“共同的气质”。
这是一支很特殊的试验队。他们都是怀着开辟一片疆土的雄心加入型号队伍的;一次次满怀信心地认为,成功已如“探囊取物”,却一次次被失败“打傻”。他们共同经历了型号研制的起起伏伏,现在都能笑对成功与失败;在型号成功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会说一句话:终于把“欠”国家的还上了。
尽管型号成果“来得晚了点”,但这并不妨碍人才队伍的培养。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试验队积累了一套成熟的经验、规章制度、预案等,很多“法宝”还被其他型号的试验队采用。
与此相似,这支队伍中的一些骨干人员被调到其他型号队伍后,都成了“两总”级别的“领头雁”,颇似现代版的“黄埔军校”。
队伍中流行着一句话:“和大家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多,在靶场的时间比在工作单位多。”集团公司派驻该试验队的工作组成员,曾有一年在试验场待了200多天。
长期的高压状态,也让大家的身体“吃足了苦头”。
辛总每天晚饭后都会去“遛弯儿”。寒风细雨中,围着差不多有两个篮球场大的花园,半个小时内,能走上差不多20圈。
他的大块头和行走速度,与轻细的说话声形成了鲜明反差。“这个速度是医生要求的”,原来,长期型号工作的代价是一身的毛病,颈椎、腰椎、腿脚……身体的很多“零件”都发出了“警报”。
在加入到这个型号的时候,很多人都预料到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没料到会走得如此艰难。
正如和李总一起加入的李师傅所言,这条攻坚路就像是去“西天取经”,觉得应该没有问题了,又出现了新问题;到了死胡同的时候,又让你看到了希望,始终有一块短板在制约着研制的进展。记者将“是否后悔”这个问题抛向了采访对象,他们的回答都是坚定的“不”。老徐说,这个型号的研制可能比较辛苦,但是自豪感是其他型号所无法相比的。“我没有太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冠冕的说辞,工作中最大的目标就是踏踏实实完成好本岗位工作。”这是负责配套火工品管理的小王所说的一句朴素告白。林总的回答更加坚定:“航天是事业,不是职业,吃这碗饭,就得干好这件事。”(陈龙 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