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2月10日文章,原题:印度与中国:冷和平结束? 中印竞争不如中日竞争那样受关注,因为自从两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冲突——1962年战争发生后,中印有争议的喜马拉雅边界几乎没有发生冲突。
相比东海和南海上演的不可测对抗,中印事实上的边界(实际控制线)相对平静。这也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和德里设计了一个长期框架,管控两国的边界争端,在冷和平的范围内进行共同利益领域的合作。
现在,中国和印度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接触多于最近历史的任何时期。最重要的是,两国政府都愿意缓解紧张关系。当危机发生时,他们冷静耐心地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简言之,两国政府与政府的关系是文明的。
不过,中印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两者一前一后地平行前进。本世纪以来,合作的方面不断加速,而战略竞争也没落下,在有些领域甚至发展更快。华盛顿应该熟悉这种现象,因为美中关系处于一种类似框架下:外交和经济深入融合,与此同时,安全领域的战略不信任不断加深。
中印竞争的主要特点或许是,它在很多方面是一边倒的。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超印度,近期中国仍将遥遥领先。与这种差距对应的是威胁感的巨大不对称:印度在中国的战略重点排名中处于中游,而大多数印度战略家却视中国为首要安全威胁。在德里,反华在政治上受欢迎,在经济上有利可图。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2013年5月发布的一份民调显示,只有31%的印度受访者觉得中国崛起对印度是好事,65%认为印度应“与其他国家一道限制中国的影响力”。
这些评估从印度不断变化的21世纪防务部署得到佐证。尽管常规军力已经压倒头号对手巴基斯坦,印度现在却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而且印度改善军事基础设施的主要动作几乎都发生在印中边界,而非印巴边界。
或许最重要的是,过去10年来,印度开始转变对外关系,改变20世纪多数时间只向内关注南亚次大陆的做法。在东亚,印度正拓宽与美国在西太平洋盟友的战略接触。这些变化在对日方面最为深入,日本正迅速成为印度在本地区最亲密的伙伴之一。经过几十年不冷不热的关系,德里与东京现在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讨论核合作,目前还在谈判使印度成为新世纪日本军事装备出口的第一个国家。
总的来说,虽然印度外交官常讲到中印友谊,但他们的战略姿态暴露出一个受中国崛起深刻影响和威胁的国家。在中国,反印情绪不普遍,也不激烈,但2012年皮尤的一项调查称,将近2/3的中国人对印度持“负面”看法。在中国有影响的民族主义者当中,看不起印度的现象更普遍,也更强烈。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印在地缘政治领域的摩擦可能会继续,但公然冲突仍不太可能。或许对于如此庞大、崛起如此之快、又相邻的两个大国,这应是意料之中的事;或许中印领导人应该会放下分歧而寻求合作。两国是在冷和平的框架下继续争执和合作,还是演变为公开的敌对,将取决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