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称,世界大多数国家往往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中国向东迅速进行海上扩张方面。除了进军太平洋的战略野心外,中国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的执着也反映出了它的一种需要,即确保从中东运输能源的海上重要通道的安全。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1月15日报道称,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是存在能源缺乏的问题。在过去几年里,除了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和东海到中国东部沿海港口的传统海运航线以外,它一直在不声不响地开辟新的能源供应路线。
设想中的一条新路线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谓的“新丝绸之路”。这条路线从中国的西部边界,经中亚延伸到盛产石油的中东。最终,这条“丝绸之路”可能通过铁路延伸到欧洲。事实上,这一宏伟计划还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型紧密相关。
中国西进战略的根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从经济饱和、富裕的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转移。
报道称,随着中国内陆地区经济活动加速,能源需求也因此增加。这促使中国的战略家们探索更直接的经西部的陆路能源供应路线,取代传统的从中东海运到中国东部港口再陆路转运到西部地区的路线。
这个从西线直接供应能源的方案需要认真的规划和在中国邻近的中亚地区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
报道指出,中国早就开始这么做了,它与巴基斯坦建立了亲密关系。它去年获得了该国瓜德尔港的管理权。瓜德尔港位于波斯湾海口,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政府还特别重视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团结。除了中国和俄罗斯,这个组织的成员全都是中亚国家。习近平主席去年访问了其中多个国家,并在回国前与这些国家签署了许多重要的能源协议,还表示将加强经济与安全合作。
随着美国为首的驻阿联军撤出,中国努力改善与阿富汗的关系。虽不常常被提及,但中国确实是阿富汗的近邻。两国在瓦罕走廊有一段共同的边界。在中国看来,盛产石油的中东离这里只有几百公里远。这个地缘特点使中国战略家梦想有一天铺设一条从伊朗经阿富汗进入新疆的石油管道。
随着美国人撤离阿富汗,而俄罗斯人因过去在阿富汗留下的痛苦创伤还没完全愈合而不愿重返的时候,只有中国有能力填补欧亚大陆这块地缘政治空白。认识到自己的这个新角色后,中国一直在做准备工作,开始为更密切的政治关系、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
报道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假定西进战略取得成功,那么,从中东到中国的能源供应可能将有两条新的路线:一是从中东通过海路或输油管道至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然后再通过输油管道至新疆;二是直接利用输油管道从伊朗经阿富汗进入新疆。与传统海路相比,中国凭借这两条新的陆上供应路线,将大大节省时间和能源。
不仅如此,陆路从战略上来说会比海路安全得多。石油运输船走海路,要经过许多对中国不一定友好的国家,而且有海盗出没,还有美国舰队存在。另一方面,在中国的西边,从中亚到中东,几乎没有国家属于美国的直接势力范围,或对中国构成潜在威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支持伊朗及其伙伴(比如叙利亚)的中东外交政策有些道理。
报道认为,虽然指望中国放弃成为海洋大国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但人们可以合理地希望,一旦中国通过西进战略实现了新的能源安全,那它对其东边会稍稍采取较缓和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