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冬,大西北某试飞基地,室外气温已降至零下,北方凛冽而干冷的风刮在脸上生疼。早上7时30分,在试飞现场,飞行员已经就绪,直10现场保障人员悉数到位,吴希明裹着厚厚的军大衣坐在现场的任务车中,一天的试飞工作就此开始。等全部试飞科目完成,他回到室内开完“现场排故会”后,已是次日凌晨。
这是直10定型前夕,吴希明和他的团队蹲点试飞基地三个月中的普通一天。这是30年来,吴希明日常工作的一个非典型片段。
敬业又好学的型号带头人
吴希明的敬业大家有目共睹。曾任吴希明秘书的张博清楚地记得,在一次试飞结束后,吴希明召集航电问题专题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可是到了凌晨2时,相关技术人员赶来后,他又当即与对方商量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直到凌晨3时才休息。次日7时30分,他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试飞现场。当天的试飞进行了10多个小时,他一直与大家在一起,过问每一个环节,令在场的每一位同志都深受感动。
吴希明敬业,但是不“蛮干”,他在工作中非常尊重科研规律,从来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让设计员带着疑问去装机。也正因如此,直10在定型时没有留下任何风险点和隐患,实现了“零问题”完美交付,一经配装部队,立刻形成战斗力。
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还有吴希明的好学。作为型号总师,吴希明技术水平很高,对型号涉及的各个专业都很了解,但他仍然非常虚心好学。时任航电武器研究室主任的雷咏春对此印象特别深刻。在一次讨论会上,吴希明因为航电专业的一个问题跟她争论起来,第二天又拿着航电专业的书籍特意找她道歉,承认自己的观点有失偏颇。谦虚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以德服人的团队领袖
在大家眼中,吴希明不仅是敬业谦逊的型号带头人,更是平易近人而有人格魅力的“大家长”。身为直10团队的领导者,吴希明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是他从不把压力传递给大家。他以一种平和委婉的方式,坚持着对事业的执著;用自己的担当,为团队营造了一个单纯、宽松的技术环境。
在工作中,吴希明经常引导大家交流甚至是“拍桌子”讨论,因为他坚信“不同的思维撞击迸发,才能做出最好的产品”。在他营造的宽松氛围下,讨论会上不管是副总师还是技术员发言都十分踊跃,很多问题都是这样探讨出了解决方案。
结构研究室副主任汪洋说,这种讨论会对于这样一个以青年为主体的团队意义非常大,“吴总会带领大家探讨‘为什么这么干’,而不仅是‘怎么干’。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年轻人们掌握了工作方法和思路,学会了如何梳理问题、排除落实、寻找根源。”
关于吴希明对年轻人的“循循善诱”,旋翼动强度组的朱定金感触颇深。2010年,朱定金作为项目代表向集团领导、专家做故障归零汇报,当时他非常紧张。吴希明看出了他的局促,会议结束后特意找到这个年轻人,跟他分析怎么样能做得更好,鼓励他继续努力。朱定金深受感动,他至今仍记得当时吴希明说的“要在问题中吸取教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而今,在吴希明的鼓舞与带动下,朱定金已成长为团队的核心力量,任职主任设计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吴希明的引领下,直10这条线上成长起来了很多青年技术骨干,副总设计师武庆中、强度研究室副主任彭海峰、旋翼传动研究室主任吴明忠……也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代代的传承和引领,这支队伍成为了我国直升机研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竭尽全力、共同研制、共同提升,通力打造出了完全自主创新的直10。
“这么大范围的自主创新,可以说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平台、发动机、传动、燃油、飞控,一揽子全是新的。”汪洋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家付出了艰辛努力,长期坚持“7·11”工作制。在首飞那年,整个团队全年就休息了两天,国庆一天,除夕一天。但是没有任何人有怨言,因为“吴希明在和大家一起战斗”。
所长邱光荣曾这样评价吴希明:如果没有他这种技术带头人,我们就很难突破直升机领域的技术关键;如果没有他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我们就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吴希明是我们心中的一杆旗帜,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榜样力量。
永不停息的“直10精神”
直10一经面世,就获得了广泛赞誉,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但吴希明没有独享这份荣光。就在不久前,吴希明荣获“中航工业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称号。他在颁奖仪式上的话掷地有声:“今天的成绩应归功于团队,归功于广大直升机人。这份荣誉是对直升机产业发展的肯定,是对直升机人几十年来努力的肯定。”
在与直升机所科研人员交流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他们对直10精神发自内心的认同:“特别肯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有韧性、特别讲奉献”。漫漫征程中所形成的直10精神,融化在吴希明心中,也融入了直升机所广大科研人员的血脉。
但吴希明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吴希明说,产品的定型和交付不是目的,研制出优秀的装备配装部队,建设国防强国,才是直升机人的最终目标。直10研制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后面还有更多事情需要去做,去不断提升。
直升机人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直10精神”的火种也仍在闪耀,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