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引发了中外学者的热议。
警示巡逻常态化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11月30日在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论坛”上表示,划设防空识别区最实际的作用就是建立常态化的警示巡逻,对有些国家发出警戒。“这个作用非常大,不可替代。”
孟祥青介绍,中国过去一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美日韩侦察机在我国近海范围,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上空越来越频繁地侦查。美国每年包括东海和南海,侦查300多架次。2012年日本超过美国,一年五六百多架次在这个区域侦查,而且距离中国领空越来越近,飞机越来越多。过去,中国对待这种情况没有常态化的警戒措施,只能以外交和军方交流的方式交涉。
只要对方在防空识别区内侦查,中国可以对其进行警戒识别,也可以起飞飞机。起飞行动本身就表明对侦查的抗议。
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11月29日在北京表示,当日中国空军识别查证了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外国军机,实现了对防空识别区内空中目标的常态化有效监控。他介绍,29日上午,中国空军组织苏-30、歼-11等主战飞机紧急起飞,查证美国P-3、EP-3侦察机2批2架,识别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日本E-767、P-3、F-15等3型飞机7批10架。
在中国主战飞机在防空识别区常态化巡逻的同时,美国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态度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11月30日,美国联合航空、美国航空和达美航空美国三大航空公司,已按照美国国务院29日的建议,尊重中方要求,在旗下航班经过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时向中方通报飞行计划。美国国务院强调这一建议是出于安全考虑,并不意味着美国接受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日本政府仍要求日本航空公司拒绝服从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规定。
孟祥青介绍,目前国际法对防空识别区既不肯定,也不否认。所以说,防空识别区是符合国际法原则,但不能简单说符合国际法。
根据国际法的通行规则,由于防空识别区并非领空,因此即使不通报,也不能予以击落。孟祥青表示,最关键是警戒,告诉对方不能离我太近,告诉对方这种侦查是不行的,我们也有反制举措——常态化巡逻。最终目的是保证对方不能进入中国领空。
争议通报制度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朱锋在前述论坛上表示,划设防空识别区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但是,具体的操作应该是强调划设国的权利。而这次我国划设防空识别区很突出的一点是强调别国的义务,也就是通报制度。
“为了达到目的,一定要划,但是在划设过程中要预知可能的后果。”
其实,在20多个已划设防空识别区的国家中,具体的规则并不相同。美国划的时间最早、范围最大。美国不仅有固定的防空识别区,还有流动防空识别区——美国会在航母演习训练地周围划一个几十到几百海里的防空识别区,不让其他飞机船只擅自进入其演习空域。
对于是否通报、通报的条件,各国的规定也不同。有的国家要求通报,比如美国;有的国家没有要求通报。其中,美国的通报制度有一个前提,即从识别区飞越到美国领空的时候要通报。所以,此前美国军机在未通知中国的情况下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时是南北向飞行,没有朝向中国领空,这是按照美方的规则行事。
“坦率地说,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通报制度,设定得是比较严格的。”孟祥青认为。
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声明中强调了通报和飞行朝向问题,称美国对不试图进入美国领空的外国飞行器不适用美国防空识别区的规定。同时,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表示美国不会改变在东亚地区的军事行为方式。这暗示美国将以美方自己对防空识别区的理解对待中国划设的识别区。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11月26日发表了题为《中国的防空识别区:对地区安全的影响》的文章,也强调了通报的前提条件和不同飞行朝向的区别。文章指出,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规则没有区分顺着中国海岸线穿过防空识别区和朝向中国领空飞越防空识别区两种行为的不同。
朱锋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利益的界限要向外延伸,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具体怎么做,手法、节奏、对不同结果的情境预判,必须越来越精细。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设会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外交案例。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沱生也认为,建立防空识别区已研究多年,根本上是为了加强预警监视能力,保卫防空安全,是一件好事。不过,他也认为,“好事要做好”,认为媒体做出了不少超出原本设想的解读,这不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
(本报记者陈晓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