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北斗”——记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
走进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营区,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巨幅标语扑入眼帘;道路两侧总站“十大先进人物”的宣传灯箱,承载着北斗创业者的历史功勋,会聚成一道厚重而独特的奋斗图景。
提起北斗,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其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大显神威。而这背后,却是北斗人14年的酸甜苦辣。
14年来,作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承担着系统的研究论证、研制建设、运行管理和应用保障“四位一体”的重要职能。总站与研制单位“十年磨一剑”,如期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军用时间频率三大系统,使我国一举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一切从零开始
1999年12月,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正式组建。刚刚上任不到10天的总站首任主任王小同的面前,摆着一张等待签字的“军令状”。
那时的营区,杂草丛生乱石遍地;那时的系统建设,急缺技术经验和专业人才。要在2000年第一颗北斗卫星发射前10个月完成8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研制建设和上千台套设备进场安装任务,在很多人看来根本不可能!
“困难再大、风险再大、压力再大,也要背水一战,建成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王小同果断地拿起笔,在军令状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豁出命来也要按时完成军委总部交给我们的首项任务!”誓师大会上,王小同对全体官兵下达“死命令”。
军令如山!总站官兵从此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北斗一号地面系统建设攻坚战中。无论是工地、机房、实验室,还是海岛孤礁、荒漠草原,到处都有他们日夜奋战的身影。有的总师拿着设计方案,顶着满头白发和年轻人一样铆在一线调试设备;有的专家钻进地沟,没日没夜和工人一起敷设管线;有的同志累得倚在墙角就能酣然入睡……通过倒排工期、并行作业、协作攻关等超常举措加快系统建设进度,经过200多个日夜鏖战,终于完成7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研制建设和上千台套设备进场安装调试,创造了我国复杂航天工程一次集成成功的奇迹。
2000年10月,北斗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送入轨道。时隔两月,第二颗卫星成功发射,世界为之瞩目。总站为推动我国跨入世界卫星导航“第一方阵”作出卓越贡献!
又用了6年时间,总站从零起步建成军用时间频率系统。2009年11月,军委颁布命令,规定总站保持的协调世界时为我军标准时间,使我军拥有了统一的高精度时间基准,终结了依靠GPS授时的历史。
自主创新点亮“北斗星”
面对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和严密封锁,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依靠自主创新在专业理论、核心技术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独具特色的“新质战斗力”。
2013年7月22日,“北斗二号运控应用系统成果鉴定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和清华大学等军内外30多位院士专家对总站4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评审鉴定,一致认为其在专业理论、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填补了我国卫星导航领域很多理论和技术空白。
“实施创新驱动才能把握战略主动,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自主可控。”总站主任王瑶有感而发,“创新的目标须从‘追踪前沿’定位到‘抢占高点’上。”
从前,当人们对是否启动双星定位系统建设还存在质疑时,总站总工程师谭述森就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理论创新领域,带领科研人员为中国特色卫星导航体制探索“铺路”。经过一次次深入调研,一次次周密论证,一次次攻坚克难,他们先后获取90多万个基础数据,积累100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研究发展了基于“三球交会定位原理”的定位模型与算法,创造性地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建设方案,丰富拓展了世界卫星导航理论实践,使我国仅用2颗卫星和地面高程数据库就实现了卫星定位,既大大节省了经费开支,又满足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急需。
理论创新引领技术创新。信号快捕、电离层修正和高程库快速查询等关键重大难题技术路线随之确定,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实时的北斗一号应运而生,地面应用系统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谁抢占了战略高地,谁就将赢得发展先机。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按照“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坚持“边研制一号边论证二号、边建设二号边参研全球系统”的迭代建设思路,创造了卫星导航工程建设“中国速度”!
北斗二号系统建设,较北斗一号体系更庞大、技术更复杂、战技指标更高,作为任务主体单位的总站,面临很多开创性和挑战性的难题和任务。
他们在系统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等方面一路闯关,一路突破:首次提出的集“定位报告”与“连续导航”两种功能深度融合的技术体制,开辟了国际卫星导航领域新路子;首次提出了“导航系统与增强系统一体化设计建设”总体方案,提供的重点区域信号精度跃居世界卫星导航前列;北斗用户终端全部装上了自主研制的“中国芯”……
近年来,总站官兵先后攻克5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4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273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32项。
西方媒体给予北斗系统这样的评论:“封锁信息、拒绝合作没有令中国屈服。”中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开辟了卫星导航的新纪元!
锁定未来战场的北斗尖兵
14年来,总站始终把国家发展和核心安全需求贯穿系统研、建、管、用各个环节,打造未来战场的制胜利器。
总站以作战需求为牵引,高起点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提出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定位报告”与“连续导航”相结合的系统技术体制。独创的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功能,使指挥员能随时随地掌握每个作战单元乃至单兵的具体位置,有效解决战场态势感知这一难题,实现了“看得见、联得通的指挥”。
在某联合演习中,总站指导各参演部队运用北斗装备,首次构建了具备战场态势实时感知功能的指挥控制链。参演部队反映:“北斗用户机透视了战场、拨开了迷雾,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信息化。”
为提高北斗装备适应特殊战场环境能力,总站着眼最复杂最困难情况,先后150多次在戈壁沙漠、远海大洋、雪域高原、边陲海岛和高温高湿、沙尘雷暴等15种极端环境下检验设备性能,针对问题组织协作单位优化60多项战技指标,使用户机低温工作时间延长5倍,耐腐蚀、耐高温性能大大加强,较好满足了全天候使用需求。在某通用装备复杂电磁环境下适应性试验中,北斗用户装备在数十种电磁干扰场景、数百次干扰试验中,经受住了“真刀真枪”的检验。
近年来,总站先后组织研制了多系列用户终端,成为部队信息化建设重要的基础支撑,北斗导航已成为我军三级指挥控制网络组成要素,有力促进了我军作战指挥样式变革,被誉为“北斗尖兵”。
有了北斗,就有了方向;有了这群默默无闻的北斗人,太空中才有了永不坠落的北斗星!(吴旭 郑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