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胜仗,忠诚守护国家安全命脉
北斗系统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基础平台,关系千家万户,影响千军万马,其稳定运行始终是系统管理最基本也是最难实现的要求。
2009年,北斗一号两颗卫星已超期服役一年多,卫星状态老化、燃料濒临耗尽,系统面临服务中断的危险,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严重影响北斗声誉、损害国际形象。
一场“确保一号系统稳定运行、二号研制加速推进”的攻坚战迅速打响。行动代号“北斗泰山”,显示出总站官兵众志成城、共克难关的坚强决心。
——抽调50多名专家骨干到一线保障,紧急制定150多份保障方案;
——与测控基地、卫星厂家一起“三方联保”,对关键设备和重要参数进行全面再评估,彻查500余例隐患;
——组织研发平稳过渡系统,有效解决系统体制过渡、海量用户信息移植和设备时延差修订等11类难题……
500多个日夜,他们始终守护着系统安全稳定的无形阵地,采取“预防性维护、预测性备件、预见性排障”等措施,使系统稳定运行率始终超过设计指标,实现了北斗系统持续不间断的稳定服务。
2010年10月29日零时,总站指挥大厅灯火通明,业务调度系统中指挥员激动地宣布:“北斗二号卫星接替北斗一号卫星操作全部完成,各项服务满足技术指标要求。”
追求卓越,凝聚走在前列的精神力量
走进总站营区,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巨幅标语扑入眼帘,道路两侧总站“十大先进人物”的宣传灯箱,承载着北斗创业者的历史功勋,汇聚成一道厚重而独特的奋斗图景。
“这些北斗精神的传人,身上折射着北斗人过硬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总站政委徐庆宏自豪地说,“这也是北斗事业和总站建设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3年12月,外场室主任李洪涛值班时发现标校机偶尔出现“跳大数”现象,按照系统容错策略,出现这种情况不一定影响定位精度。但是,李洪涛没有轻易放过这个所谓的“小问题”。他想,“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旦容错策略失效,必然影响系统稳定运行。
他带领科研人员连续两个月蹲守机房,像过筛子一样从卫星信号收发、处理、监测海量信息中查找出现问题原因,通过数百万条数据分析,10余次反复试验,对20余台设备软硬件进行优化升级,终于解除了这一“隐形炸弹”。
时频中心科研团队开展国家时频体系立项论证研究,经过两年攻关,论证报告已得到专家组认可,可以直接提交评审。他们却感到报告还需进一步完善,又先后查阅上千份外文资料、编写大量源代码进行仿真验证、广泛征求国内时频专家意见建议,20多次深入一线了解应用需求,对需要什么样的时频系统、如何建设、是否可行等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定位,又历时一年数易其稿,最终的国家时频体系建设方案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充分肯定。
面对世界卫星导航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总站党委不断强化全站官兵不进则退的进取意识。
高级工程师楚恒林,原就读飞行器制造专业,刚毕业到总站时看不懂技术数据,听不懂专业术语,搞不懂设备原理。他主动下厂跟研,向专家请教,短时间内实现了业务转型,33岁就成长为信号收发专家,并牵头北斗一号分系统研制,现已成为北斗全球系统试验系统最年轻的副总师,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和总参学习成才标兵。
软件技术室是以博士为主体的技术团队,承担的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软件成果调试和操作任务十分繁重,又自加压力,主动参加核心软件研制任务,仅仅两年就由单纯的操作员,成长为科研攻关的主力军,在攻克精密定轨、时间同步等关键技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北斗“微软团队”。
总站官兵常年开展科研攻关和系统值班,常常形容自己“方寸荧屏,一盯十年”。与地方单位相比,虽然同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同样专业人才比地方人员收入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
总体技术科研团队担负系统总体方案论证,不仅难以出成果,而且即使出了成果,也会因为研制建设周期较长难以及时参加评奖,影响个人调职晋级、立功受奖。但他们仍然数年如一日,甘守寂寞,刻苦攻关,为系统建设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北斗奠基者之一的李贵琦副总师,退休前已经60多岁了,仍然工作在系统研建的第一线。他甘当人梯,耐心指导年轻人做好每项工作。退休时,他自豪地说:“我一辈子就干了北斗这一件事,能给后人交上一副好担子,给总站留下个好基业,也知足了。”
当年风华正茂的女博士周建华如今也已年过半百。这位地面运控系统总师,去年北斗二号开通前夕,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母亲,致使一场小病错过母亲最佳治疗时期。母亲临终前对她说:“建华,你不要觉得对不起我,你干的是国家的大事!”母亲说完这句话后,永远放开了周建华的手。周建华说:“那一刻,我也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
为北斗牺牲一切,为事业奉献一切,催生无怨无悔干北斗的精神动力。前辈们不懈奋斗的足迹,引领年轻官兵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北斗事业,担当起北斗建设重任。近年来,总站先后培养出10多位知名专家、30多名技术带头人和200多名技术骨干,4人成为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13人成长为国家级工程总师、副总师。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承担着90%以上系统研制建设任务。
回望寂静的营区,记者看到:这里没有硝烟,没有炮火,也远离了城市的嘈杂和喧嚣,彻夜不灭的灯光下却在进行着最艰苦的“战斗”,一个个寂寞坚守的身影正在方寸荧屏前奋力拼争……
有了北斗,就有了朝着梦想前进的方向;有了他们,太空中就有了永不坠落的北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