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5军演让南海舰队司令紧张 外军曾近距离侦察

2013年10月30日 09:14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舰10月29日电(白瑞雪 高毅 王栋)10月25日起,海军“机动-5号”演习在西太平洋展开实兵对抗。这是海军第一次同步组织三大舰队赴远海训练,也是第一次依托远海作战体系进行“背靠背”对抗。

  第一轮对抗

  海上的黎明来得格外早。

  25日8时,西太平洋,“机动-5号”实兵对抗的大幕在反潜课目中骤然拉开。

  对抗的时空,早已超越西太平洋——

  北京基本指挥所,综合态势图显示着红蓝编队向模拟水下目标移动的航迹,巨幅电子屏实时呈现双方海上指挥部内场景,各级指挥员在千里之外研判、分析甚至争论的声音清晰回响。

  从北京到西太平洋,从海军导演部到各级指挥所,从各舰艇到各机场,组成这次对抗演习的所有单元,通过指挥平台和信息系统融为一体。

  随着战时指挥体制的运转,实战化的对抗在海上展开。

  蓝方警戒机到达演习海域。大洋深处无声前行的红方舰艇,出现在雷达屏幕上。几乎就在蓝方下达打击命令的那一刻,红方远程轰炸机发射的导弹,也朝着蓝方舰艇呼啸而来……

  导演部评估,第一轮对抗,双方舰艇均有损伤。

  在这场没有预案脚本、没有规定航线、没有预定打击时间和方式的自由对抗中,红蓝双方实力相当、各有优势。

  18日起,参演编队分别从所在军港起航,经宫古海峡、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南海、东海舰队携手组建的红方拥有广州舰、黄山舰、舟山舰、徐州舰,来自北海舰队的蓝方则由石家庄舰、沈阳舰、烟台舰组成。

  “谁输谁赢,由作战过程决定。”导调组调理员刘杭军说,“谁也不知道对方将怎么打,因此红蓝双方都要从最坏的角度考虑在于自己最不利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今天,“背靠背”已经成为中国海军演习的基本形式。

  砺刃

  对于红方,“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

  就在对抗打响前一天下午,导演部将原计划配属红方的警戒机调整给蓝方。在海洋这个超视距战场上,红方“先敌发现、先敌攻击”计划失去了最可靠支撑。

  当晚最后一次作战方案修订,无预警机引导的备用方案上升至主方案。广州舰会议室的灯火彻夜通明。

  导演部虚实结合、临机导调,因为今天的演习就是未来战争的预演,而“变”才是战争常态。

  “宁要贴近实战的低分,不要脱离实战的高分。”从紧贴未来海上作战的演练内容、“背靠背”对抗形式到检讨式评估方式,近年来,中国海军训风更加务实。

  事实上,从接到作战命令起,对抗已经开始。

  航空兵何时突击?早了,达不到效果;太晚,可能被对方干掉。红方一遍又一遍推演,试图把“黑屋子”另一端的对手看得更清楚。

  “先打飞机,让他们成为瞎子!”“人家又不傻,怎么会进入我们的导弹射程?”数百海里外的蓝方,同样争论不休。

  10月22日,距演习海域尚遥,蓝方提前拉响战斗警报。练的是快速改变编队队形,好让红方无机可乘。

  蓝方指挥员、北海舰队副参谋长李鹏程紧盯海图。突然,他把铅笔往演习海域一抵,向一屋指挥军官发问:“红方指挥员惯用哪些战术?”

  第二轮对抗

  被蓝方“琢磨”的红方指挥员为蒋伟烈,南海舰队司令员。

  这位从信号兵成长为将军的指挥员坦承,对抗诸多环节难抑紧张。“在我方兵力群已经展开、导弹等待发射的那个过程,我一直捏了把汗。”

  26日第二轮对抗,蒋伟烈等待的那一刻终于到来——

  16时。在模拟水下兵力配合下,航空兵与水面舰艇同时向蓝方舰艇发起攻击。

  四五米的大浪,超越了直升机起降极限。舟山舰舰载直升机飞行员程栋在风浪间隙准确起飞,又在云层增厚的返航途中长时间超低空飞行,顺利完成任务。

  “这是我们万不得已的决定,否则很难及时发现目标。”红方编队参谋长张文旦说。

  在海洋天然的立体战场上,制空,才能制海。1980年1月,随着舰载直升机首次着舰成功,我国海军航空兵实现了由岸基向舰载的突破。上世纪90年代,“飞豹”歼轰机等陆续装备部队,拓展了海军航空兵的活动范围,并为海军水面舰艇夺取制海权奠定了全方位支撑。

  空中、水面、水下,多波次模拟攻击在屏幕上划出的轨迹,勾勒出一张立体火力打击网。这一网络背后,是由预警探测、情报侦察、后装保障等共同构成的远海作战体系。这是中国海军近年来着力探索的方向,也是这次演习检验的重点。

  “我们面临的最大考验在于,能否把各种作战平台有机结合,形成综合体系作战能力。”红方训练组组长张汉川说。

  第二轮对抗,在双方自由对抗基础上,导演部诱导红方演练了侦察预警、合同制海等4种作战行动,诱导蓝方演练了防空反导等3种作战行动。

  第三轮对抗

  “预警机始终在我方射界线上,雷达刚锁定,它就远离。”蓝方石家庄舰对空长王向阳很是着急。

  蓝方编队加速,将作战战位前移。沈阳舰以不规则路线快速机动佯攻,其余两舰做好攻击准备。

  逼得蓝方改变战斗方案的,是红方大大增强的战场预警能力。27日的第三轮对抗中,在导演部增配的警戒机引导下,红方得以综合运用海空侦察兵力,及时查明对手行动信息,组织舰机实施合同打击。

  尽管毁伤效果要等到导演部“复盘”之后才能确认,红方广州舰舰长李朝晖自信,这一次终于“重创”蓝方。

  实兵对抗72小时,红蓝双方连续度过3个不眠之夜。

  对于参演部队和更多的海军官兵,这样的高强度训练已然平常。

  向演习区域航渡过程中,参演编队航行一路、训练一路、战斗一路,同时带动海军部分舰、潜、机、岸导兵力,开展了岸舰机合同突击水面舰艇编队、驻泊地防御等实战化课题训练。

  就在红方编队出发时,蓝方北海舰队刚刚在黄海海域完成复杂电磁环境下导弹实射研练,而担任红方指挥舰的广州舰一个星期前还在西沙执行搜救任务。

  一支说走就走的部队,才是远海训练常态化的部队。

  巨浪

  实兵对抗期间,某国军舰和某国侦察机长时间停留在我演习海空域内,实施近距离跟踪侦察。参演部队同时面对的,还有超强台风“范斯高”带来的惊涛骇浪。

  蓝方编队一度遭遇浪高6米,所有舰员仍坚守在战位上。“只有全时戒备,才能确保第一时间冲得上、打得赢。”石家庄舰舰长许放说。红方政治部主任林延河则用海军的一句传统口号来形容官兵们的精神状态:“风大不如我们的决心大,浪高不如我们的士气高。”

  战场环境更为复杂,是海军走向远海的必然,而“深蓝”也同时意味着作战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与当时的导弹射程相比,今天的远程突击能力大大增强。”红方指挥组组长林海回忆说,在8年前的“机动—4号”演习中,参演编队为弥补预警探测的不足,不得不派出多艘小艇侦察。

  两次“机动”演习相隔的8年,正是我国海军第三代信息化武器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的时期。

  这一次演习还未结束,红方指挥员蒋伟烈已经开始查找问题:“指挥员的用兵智慧、各战斗员的配合协同都需要总结、改进。”

  如果说“机动-4号”有效助推了海军核心作战能力的加速提升,那么“机动-5号”将在海军发展史上留下怎样的印记?

  实兵演习副总导演、海军副司令员徐洪猛说:“这次演习是对海军部队作战能力的一次实际检验,也是海军远海实战化训练的一次有益探索。红蓝双方在远海大洋中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有效提高了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编辑:SN10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