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与机床:技术是买不来的 应直接买下对方

2013年09月17日 10:20  中国工业报 

  梁训瑄二三事

  梁训瑄生平

  1928年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九五二年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我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工业组建,工业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策划,长期领导各阶段我国机床工业国际合作。创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已成功运营二十余年;个人荣获全国协会创业奖。其创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已成功运营十三届(两年一届),荣列世界机床四大名展之一。2004年以来,率先开拓投资并购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机床企业,取得成效十余项。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并因“做出重大贡献”获得国务院荣誉证书。

  曾 任: 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局总工程师、局长;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机床会议轮值主席;

  第三届国际制造技术会议主席;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

  上海交通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9月6日,梁训瑄离世的消息传出,便有不少圈内圈外的人士为之惋惜不已。

  作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行业协会的创立者和CIMT展会的缔造者,梁老的讲述总是将听众带回到那一段机床行业初创的历史。但更令人值得铭记的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作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海外并购的策划与推动人,梁老在整个工业界也颇有敬仰者。

  记者曾经参加过2011年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关于国际并购实践交流分享的会议,而那次的主讲人就是梁训瑄。

  时间再往前推,据闻2009年夏天,当四川腾中重工正在策划收购通用旗下的悍马品牌时,该公司的总裁和副总裁飞到北京,向梁老当面请教。

  的确,像梁训瑄一样亲身参与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诞生、成长和壮大每个关键点的业内专家大多早已在家颐养天年,而其却在2012年出席了在浙江台州举办的“赢在转型升级”的高峰论坛上作了发言,还出席了2013年7月底的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换届大会。

  或许用“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来形容有点夸张,但确实从梁训瑄身上,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必须抓住主动权” “技术是买不来的”

  每每跟外界交流,梁训瑄总是不忘强调这点。他曾经告诉记者,因为搞了一辈子海外采购和海外收购,他的深刻感受是“一定要掌握技术,而想要掌握技术,就一定要控制工厂和人才,因为没有人才、工厂特殊的机床和制造设备,即便买回图纸,我们也制造不出来。”

  一直以来,技术上的瓶颈是本土品牌机床厂商与欧美先进企业最主要差距。

  “产品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先进国家同类、同档次产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相信这种言语,行业内人士应该不会陌生,而这种共识机床行业内无人不晓。实际上,技术依赖一直是中国机床行业发展的弊病。

  在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会上,不难发现大量本土品牌机床产品,要么关键的核心部件产自日本、要么搭载德国数控系统……技术依赖痕迹随处可见。

  不可否认,在二十余年间通过消化吸收、合作生产等方式,我国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不过,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陷入“落后——赶超——再落后——再赶超”的怪圈。

  要打破这种怪圈,必须在自主技术研发上有所突破,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无疑需行业内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开阔眼界,近距离参观考察国内同类产品也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潜移默化式的知识储存会为产品的更新提升奠定基础。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主持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工作期间,梁训瑄对国际机床厂商参与CIMT的展品都有要求,沟通中总是希望他们能把最新、最有技术特长的产品放到展会上参展。

  “不出国门,看遍世界”。这是不少从事机床行业技术人员对CIMT的评价。正是在梁训瑄的坚持下,多年来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一直没有放松作为主办方对CIMT展会的定位,那就是科技先导,而不仅仅是为会展经济的考虑。正由于坚持此初衷,该展会成功跻身世界机床四大名展。

  中国有句古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颇具影响力的平台,不仅满足了行业内成千上万专业人士近距离向国际先机技术、营销理念学习的机会,也成为不少高校学生难得的外出集体学习的舞台。

  当然梁训瑄只是开创者之一,而难得的是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历任领导也始终秉承了这一理念,才让这一展会的地位稳如泰山。

  “用死鱼的钱买活鱼”

  “要想真正学到技术,最直接的就是把对方买下来,然后可以尽情去琢磨。”

  在无数次交流会上,梁训瑄总喜欢用这种简单的表述,来说明并购的好处。

  我国机床工具业至今已有十几项国际并购项目,而这背后梁训蠧几乎都直接参与,堪称这一领域的权威人士,同时,他也被毫无疑问地视为中国机床业海外并购的最佳见证人。

  比如前文提及的滕中重工收购悍马时之所以问计梁老,大抵也是耳闻了他是机床行业多起海外并购的幕后推手的缘故。

  记者曾就机床行业海外并购采访过梁老,“由于职位原因我搞了一辈子海外采购和海外收购,经历多了自然就积累了些许经验,如果能对企业有用,我说说又何妨。”

  他回忆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企业并购是在1976年,由于认识的差距,“我们那时根本不知道买厂,只知道买设备。”

  当时他到美国主持购买一种用于在飞机发动机上打小孔的特殊设备。谈得差不多时,美国企业主突然告诉他,该设备的生产厂家现在正面临收购,并向他提出,既然你们要买设备,为什么不连工厂一起买下来呢?这样连设备带人才都是你们的了。

  “当时就没听说过能买厂这种事,我算是接触国际采购比较多的都不知道如何对付,何况是国内其他人呢。”结果自然是错失了这一机会。

  2003年美国英格索尔因资金问题,要卖掉旗下德国Waldrisch-Couburg机床厂和另一间机床厂,由于有着最先进的重型机床设备技术,这两家厂有“世界机床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誉。

  但当时,国家没有很明确的海外投资战略,国家外汇管理局也不愿给企业外汇用于收购。而梁老不会再让这一机会错失,他一方面与国内企业联系,一面找上层反映情况,才得以顺利拿到外汇。结果北一机床成功把部分纳入旗下。

  “海外收购是机不可失的事,如果要按正常的渠道审批,黄瓜菜都凉了。”当时的梁训蠧对记者如此说道。

  对于这个时机,有人如此形容,这就像一条大鱼,刚好冻得僵硬的时候,我们把它买来,放回水中它又活了。

  但对于机床行业来说,关键的不是鱼的死活,而是核心技术的获得。每每有人质疑行业内并购是否可以真正掌握技术,梁训蠧总要强调,“对于不明白内情的人说我国机床行业国际并购并没有得到别人的核心技术之类的说法,我有必要提出修正并强调,事情的真相是恰恰相反的!”

  他不止一次强调,多例机床业海外并购的目标非常明确:目标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品牌的知名度如何?有没有对技术持续开发的能力?出售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能不能解决?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建立了销售体系,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

  实际上,要他来回答这些问题确实不合理,这就像一个媒婆,促成了婚姻,但没有必要对今后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做保证一样。这主要取决于双反是否真心经营。

  但好在从国内几家企业负责人的表述看来,效果都还不错。

  奔走的“80后”

  为外界所不熟悉的是,机床工具行业这些成功的并购并非偶然。

  梁训瑄曾告诉记者,“我去德国并购,对方很多企业现在负责人的父亲、爷爷就是以前我打过交道的那些人,我对他们企业的老家底都相当熟悉。”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与希斯、科堡等知名机床企业相比,美国ABM无论是从名气还是从生产基地来看都并没有特殊的地方,但就是因为对企业根底有了解,对美国机床行业运作模式有了解,才使得秦川能够当机立断。

  对于频频的出国、到各地出差,记者曾问到,你觉得精力够吗?

  “我是80后啊!”。这个最近几年在多个场合自称“80多岁的80后”,不仅经常应企业之邀参观考察,给出自己的建议,也经常奔走于国际机床企业之间。而正是长期的奔走,使得梁训瑄对国内外的规模企业都有大体的了解,这也为他后面并购牵线搭桥奠定了基础。

  在去年的台州转型论坛会上,梁训蠧说,短时间内行业发生大规模的并购案几率很小,我国机床行业要做强,企业必须要走“专、特、精“发展道路,这将是一条推动我国机床工业由大变强的有效道路,也是符合机床工业产业特性———适应用户千变万化需求、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作业方式。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梁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身上。他认为,要让行业更具活力,必须涌现一批优秀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只要时间合适,身体允许,我乐意跟他们接触,了解他们发展模式,结合自身认识,把这些集中起来加以归纳提炼,或许可以对每个单体有所帮助!”

  而今,突闻梁老离世消息,不仅让业界惋惜,也让记者后悔不已。一直就计划,在合适的时候叨扰他老人家,就他近年来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观察进行报道。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耽搁至今,成为一桩无法完成的计划。

  按照安排,9月14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梁老的遗体告别仪式。由于报纸安排周期,不能在告别后下笔记述,这里惟愿梁老一路走好,好人一生平安! (记者 杨红英)

(编辑:SN015)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