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评中国空军训练落后日本30年:中美已近同档次

2013年08月28日 16:29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新华军事评论员 郑文浩)日前,日本自卫队前航空幕僚长田母神俊雄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访问时表示,中国空军训练仍为日本自卫队30年前水平。在他看来,中国空军训练时“向右”、“上升”等飞行指示均由地面通过无线电对飞行员进行指挥,进行这种仿真信号型的训练是无法战胜经过现代化训练的日本自卫队的。一旦电波遭到干扰,无线电就会出现噪音,无法收到清晰的指示,这样就打不了仗。目前中国空军的水平仅此而已。

  从地位上说,航空幕僚长相当于他国的空军司令。因此田母神俊雄论断还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但是空军是一个高技术的复杂军种,空军训练又有大量的专业语汇,而田母神俊雄在接受访谈时肯定还存在翻译对原始信息的损害,例如《亚洲周刊》中出现一些诸如“仿真信号型的训练”这些莫名其妙的词语,因此田母神俊雄具体要表达的意思,还要看其日文或日语的原始访谈材料。不过从总体来看,田母神俊雄对中国空军的训练不大瞧得起。那么中国空军真实的水平是什么样,我们可以从公开的一些资料中研判一下。

  首先我们要承认从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空军的训练时间和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大量装备歼七、歼六这类二代甚至一代战机。由于这类飞机载油量有限,发动机耗油量又大,机械故障较多,而中国的军费有限,造成空中飞行时间不能满足训练需要。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实力装备大量三代战机的时候,这个情况马上就会得到改观。美国空军专家理查德 哈罗兰在美国《空军》杂志2012年2月刊上撰写文章称,随着新一代战机的揭幕,中国空军迈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 在飞行训练上,如今的解放军空军据称每年要求飞行员飞满200小时,与上世纪60到70年代每年24小时的飞行训练相比,这已经实现了巨大的提升。在这方面,解放军空军正在接近美国空军的标准。中国空军那种陈旧的装备、受人质疑的训练和过时的概念都已经一去不返。

  根据《南方周末》2011年一篇题为《南中国上空的暗战》报道,其中特别提到北约国家空军年飞行时间在180小时到250小时左右,而中国飞行员也早就达到190小时以上。而且,中国年轻的飞行员似乎也颇能吃苦。中国战机飞行员不但飞行时间赶了上来,而且在飞行科目的难度也逐渐增大,例如包括复杂气象条件下100米至200米超低空飞行和对地攻击、摆脱对方雷达锁定的S形急转等等。该报道还披露了中国飞行员使用重型战机迫降入侵领空的超轻型飞机。中国飞行员利用娴熟的驾驶技术,在接近失速的情况下在小型飞机前面用曳光弹迫使其降落。可见中国空军主力部队飞行员的经验和技巧。此外中国在飞行员的培养上,不但重视实际的操纵和驾驶技术,而且开始向态势感知能力、战术运用能力、自主决策能力等“驾驭”战场能力来倾斜。

  一切贴近实战,已经成为今日中国空军飞行员战斗力生成的标准。过去美国空军的“红旗军演”曾以高强度对抗著称于世,现在中国空军通过历史上规模最大、对抗性最强、实战化程度最高的空战比武,锻造了我国空军的“金头盔”尖子飞行员。“金头盔”争夺战,是中国空军训练史上的里程碑。全程实施电子对抗、全程实施无限制对抗,从超视距攻击到近距格斗,全空域实施自主作战、自主应对风险……不知道“敌机”是否起飞,也不知道可能出现几架“敌机”,更不知道从哪个方向、以怎样的高度、采取什么战术来袭――这是每一名参与空战比武的飞行员所面临的战场环境。同时,依靠信息化设备,在大屏幕上全程回放对抗过程,胜负结果不是事后裁定,而是现场定输赢。“金头盔”奖的设立表明,无限制自主空战,带来了训练模式的根本性突破。中国空军正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关注战斗精神的培养和飞行技能的训练。

  除了空中的飞行以外,中国空军还使用各种模拟训练器来强化飞行员的训练。例如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了高过载条件下的动态飞行模拟训练器,首次将飞行模拟控制台与离心机双重控制结合等,从而实现了高过载条件下的动态飞行模拟训练。2012年,空军指挥学院作战仿真实验室还研制成功“空军航空兵战术级作战仿真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武器平台、战术以及战役仿真系统的一体化训练,能够通过虚拟智能,实现了大机群的模拟对抗。使用模拟器的费用要远低于实机训练,但训练的效果却十分接近,可以迅速提高飞行员对装备的熟悉和作战运用能力,使部队飞行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如果加上模拟器训练时间,中国空军飞行员的训练时间可能就是一个更为惊人的数字。通过充分贴近实战的训练和各种地面辅助模拟设备,外媒认为中国空军飞行员接近美国空军的标准绝不是夸张。

  因此从客观角度来看,中国空军在主战装备和相关辅助训练设备上,和美国等北约国家已经基本处于同一档次。因此这也就为中国空军训练难度迅速接近或达到北约国家训练标准奠定了基础。说中国空军一下子就赶上美国的水平是不现实的,但说中国空军还是日本30年前的水平,日本航空自卫队前高官也过于自大。日本30年前F-15J还没有装备,F-2更是没影的事,难道现在中国空军歼十一、歼十训练水平还不如日本当时的F-4?

  反观日本航空自卫队,根据日本自卫队官方网站对一些飞行员的介绍,可以发现日本F-15J等三代机飞行员的平均飞行小时数也就在160小时左右。这个标准在日本上世纪90年代末全面装备F-15J的时候比中国空军要高得多,但现在就已经拿不出手了。实事求是来说,日本不是不想加大训练的强度,但事故频发的后果却难以承受。据日本媒体报道,2011年7月,日航空自卫队一架F-15战机曾在冲绳附近海域发生坠机事故,同年10月F-15J又在石川县发生了油箱坠落事故,导致多人受伤。鉴于此,日航空自卫队暂停了F-15战机在全国的飞行训练。然而F-15战机复飞仅3周后,2011年11月又在日本宫崎县境内发生零件脱落事故。此外,日本F-2战机2007年以来也曾发生数十起零部件掉落事故。由于日本财政的恶化,为了保证起码的领空安全,日本只能要求航空自卫队“妥善使用”现有战斗机,尽量维持一定的规模,尽可能延长使用时间。如果日本要加大训练强度,现有的主力F-15J寿命就更会缩短,在日本没有大规模装备新一代战机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一种挥刀自宫的行为。

  日本从亚洲装备规模最大三代机的第一流空中力量,沦落到现在这个局面,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造成这样的原因,既有日本的错误政策,也有美国外部因素的作用。日本武器采购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新一代装备性能指标定的非常高,可是一旦采购完成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加改进。当初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90式坦克就是一例。F-15J也是这样的问题。日本在1976年宣布要采购将近200架F-15J,震惊了亚洲各国空军。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还是歼六。而法国、德国等西方盟国空军开始装备的,也就是幻影-2000、狂风这一档次,即便考虑到当时苏联的压力,日本当时进口如此庞大的F-15机群,确实有烧包的嫌疑。当时日本决策者一厢情愿的认为F-15J能够领先亚洲各国三十年,却没有考虑到战机的可升级性,浪费了大量的国防经费。如果当时日本能够合理规划空中力量,缩减当初F-15J的采购量,转而在21世纪初在采购一些如阵风、台风这类三代半战机,甚至购买一些美国的“超级大黄蜂”,日本航空自卫队现在也许就不会如此尴尬。

  从表面上看,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没落是由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没有充足的采购和训练经费。但实际的问题是缺少制造国产先进战机的能力,这很大程度上是美国限制的结果。日本引进F-15J应该是日本搭建现代化战机生产体系的一个绝佳机会,但日本并没能利用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强悍的时候,从美国方面争取更多的国防航空工业自主权,反而在美国的压力下,终止了FSX战机的开发工作,转而生产出F-2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F-16变种。直到现在,日本的航空工业也是美国的配属品,更缺乏先进战斗机一整套设计、开发、生产、测试体系。现在日本的心神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日本能够走完FSX的一整套开发流程,其国内军机的制造生产能力就会上一个新台阶。日本即使不进口美国战机,也完全可以通过开发改进型国产战机来和周边抗衡。现在目前日本开发心神这类第四代战机基本不可能,只能购买美国F-35,具体性能还要看美国的脸色。而中国依靠歼十一的引进、歼十的开发生产,建立了强大的军用航空业,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技术井喷阶段,不但出现歼十B、歼十一B、歼十五等改进战机,而且达到了同时开发两种隐形战机、一种隐形无人战机的程度,这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军用航空工业实力,决定了他今后将很难和中国空军正面抗衡。这也是日本政府在热炒钓鱼岛问题,海上保安厅、海上自卫队咄咄逼人的同时,不断找美国求助的真正原因。即便是再狂热的日本右翼分子,也能从数字中看到日本空中力量的劣势。一旦发生摩擦冲突,单靠日本自己不但偷鸡不成还可能遭受更严重的损失。而出于美国的需要,日本可以拥有强大的反潜和反导力量,但掌握强大空中力量并不符合现在美国的利益。因此在美国主导的思路下,日本空中自卫队想翻身就更困难。日本现在真正的出路,是从右翼的狂热氛围中解脱出来,不要总想着打打杀杀,占别人便宜,否则到时候没人来救可找不到后悔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