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日本民众强调偶然事件导致中日战争爆发

2013年08月16日 10:15  解放军报 

  抗战胜利68周年:让历史告诉未来

  对话专家 金一南 方军 萨苏

  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战败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已经过去,但日本右翼势力一再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每每让广大中国网友愤慨不已,关于中国这段刻骨铭心的灾难历史,也成为近日网上的热议话题。在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68周年纪念日临近之际,本报记者对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北京社会科学院原副研究员方军、日本问题研究专家萨苏这3位身份不同的知名网友进行了专访,以期从不同视角对中国抗战及未来中日关系进行冷静而深入的思考。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汲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不枉人类付出的巨大代价。与此同时,纪念抗战胜利,追思烈士英灵,也不只是简单地缅怀历史,而是从那段难忘的历史中汲取一种精神,以此作为我们昂首前行的动力源泉。

  记者:金教授,今年是抗战胜利68周年。此时此刻,回想起1945年的9月3日,除了对胜利的纪念,您觉得还有什么是不该忘却的?

  金一南:在中国,人人皆知卢沟桥是爆发抗日战争的地点。可战争怎么会在这儿爆发?这儿是中国和日本的分界线吗?

  卢沟桥并非边关塞外,就在北京西南。这意味着,战争尚未打响,鬼子已经抄到了京师以南扼住了我们的咽喉。

  当时,华北地区的全部日军只有8400人。同一地区的中国军队,仅宋哲元的29军就不下10万人。战争爆发前,敌人已如此深入了你的领土,而且以如此少的兵力向你挑战,查遍世界战争史,可有这样的先例?

  这是一段我们不愿直面,但却必须面对的事实。必须要探究,我们是怎样落到如此地步的。不了解当时中国有多么衰弱,中国的政治、军事有多么腐朽,你就永远不会理解衰弱与腐朽要带来多么巨大的灾难。

  百年中国的政治舞台,各种力量来来往往,有谁能够救中国于水火?只有中国共产党人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建国60余年来,包括历次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及用“一国两制”方式完成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并继续保持两地的繁荣,证明的都是一个道理:一百多年来中国出现的所有政治力量当中,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最坚决、最有效地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华民族对今天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对自己根本利益的选择。

  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个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抗战胜利后,老一辈中国领导人也多次讲过“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然而,近年来日本国内不断公然出现要求修改“和平宪法”、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您对此如何看待?

  金一南:怎样才能永远不要战争?并非没有很好的范例。2005年5月10日,德国在柏林市隆重举行“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揭幕仪式。在纪念碑奠基仪式上,德国联邦议院议长蒂尔泽说:“修建这座纪念碑并不只是为犹太人,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德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切,永远引以为戒”。

  当德国人真正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理解为解放、真正愿意在这个基础上争取美好未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挣脱了历史枷锁的羁绊。而想通过让别人忘掉那段历史,或自己修改那段历史的人,不但无法挣脱,反而在加重这种羁绊。

  永远不要战争的前提,是永远保持记忆,永远保持警惕。

  记者:从近几年的中日冲突看,每次爆发冲突好像都与历史有关,比如钓鱼岛事件,篡改教科书等。所以有人说中日矛盾的根源在于历史问题,您认为呢?

  金一南:中日今天的矛盾,绝不仅仅是一个对历史的态度问题。更加根本的是如何看待与对待邻国的发展:协助分享?冷眼旁观?还是参与遏制?任何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利益。但那种不以邻为伴、而以邻为壑的思路,往往会把实现自己利益建立在损害对方利益的基础之上。以邻为对手,单方面就足够;若要以邻为朋友,则非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可。

  我从来不怀疑日本国内的友好力量。中日两国世世代代交往下去、友好下去,不仅是国家领导者的态度,而且也是普通百姓的心愿。中国所有对日本过去战争罪行的谴责,出自希望对方真正记取教训、不再使悲剧重演的真诚愿望。做人是不会嫌朋友多的,国家也是一样。但需要朋友时,你却无法“制造”一个朋友,因为友谊需要基本的信任和长期的养护;需要对手时,制造一个对手却没有那样麻烦,只要宣称对方十分危险,就可将关系扯破了。

  中国的蓝图是发展经济,完成统一,争取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日本也有自己的蓝图。希望日本的蓝图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画出来的。其实,真正决定能否成为“正常国家”的不是别人,正是日本自己。

  尊重历史展望未来

  方军:北京社会科学院原副研究员,老八路后代,曾在铁道兵服役,军网上以“采访抗战老兵第一人”知名,处女作《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得到吕正操上将作序,张爱萍上将题写书名, 迟浩田上将致信祝贺。

  记者:您从1998年开始采访抗战老兵,走遍了全国抗战的所有地区,到现在15年了,是什么让您坚持到现在?

  方军:我认为抗日战争史是一部浩瀚的巨著,我们正在翻动的是最后一页。那些抗战老兵谢世了,战争巨著就将合上。人类社会伴随着“战争历史”走到今天,如果不好好记录抗战老兵们的回忆,不仔细研究战争胜败原因的话,民族的苦难还会重演。铭记抗战史,珍惜今天,建设明天。

  记者:您的采访对象当中,除了一些中国抗战老兵外,还有当时侵华的日本兵,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

  方军:我在日本采访过的那些日本老兵都厌恶战争,包括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中曾根康弘等。在日本,他们和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想法往往不同。他们最主要的都是一句话:中日之间再不能有战争了,而且战争不解决问题,也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最后日本以失败而告终。日本人应该好好看一看这些日本老兵的想法,并认真总结。

  记者:采访了那么多的抗战老兵,您说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很多。那么,您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东西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呢?

  方军:这些人包括许多国民党抗战老兵,他们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国家危难当头能够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的利益而战。尊重他们,实际上也是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他们这种浩然气概,要在和平时期就培养,这决定着民族的未来。

  纪念胜利挺起脊梁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现居日本关西小城伊丹市,著述颇丰,尤擅研究日本及战争史,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的《铁在烧》到《最漫长的抵抗》,他著书几十种,粉丝遍及华人世界,新浪博客点击率已突破1.5亿。

  记者:对于抗日战争,日本史料是如何记载的,我们以前鲜有人知。您的《国破山河在》等系列丛书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您最初是如何想到从这个视角来关注中国抗战的?

  萨苏:二战中的日军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其军事档案也较全面。同时,日本这个民族对于记录有一种特殊的嗜好。官兵几乎人人都写日记,而且记录十分详尽。日本又让许多中下级官兵携带相机投入作战。这些日记、照片,有助于对历史原貌的保存,也有助于我们开辟观察抗日战争的新窗口。

  记者:这么多年研究日本及中国抗战史,您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

  萨苏:研究抗战应该以我为主,这是一场中国军民的卫国战争,一段值得我们自豪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一段日本侵华史。抗战中,我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那段历史在无声地激励我们。我们为什么能够挺过来?因为我们有着中国人的血脉,这血脉中,有着令敌人都为之钦佩的坚韧不拔。

  记者:在您眼中,当前日本民众与政界人物如何看待当年的侵华战争?

  萨苏:当前日本许多民众和政界人物对侵华战争选择含糊的态度,勉强谈到,则主要强调偶然的历史事件导致了战争的爆发。这种看法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对于“发动战争是一种罪恶”缺乏反省。而随着日本经历过战争的老兵渐渐老去,日本似乎正在慢慢淡忘从二战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一个温和的日本,一个不去使用武器的日本,完全可以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发展是无须流血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