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青春封面

2013年06月27日 05:39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王通化 张晓祺 王天益 特约记者 成子龙

中国载人航天青春封面

  梦想独白

  神舟翱翔,青春作桨

  在中国梦的宏伟叙事里,载人航天无疑是其中最令人激动的章节之一。

  神舟翱翔,青春作桨。一艘艘飞船翱翔太空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青春接力。走进北京航天城,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走进更多航天科研现场,你会发现,这些年轻的脸庞,早已在拼搏和奋斗中接下航天精神的接力棒。

  年轻,书写了这个传奇章节:中国航天在短短几年内走过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年轻,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中国航天人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轻15岁!

  年轻还不是他们最大的资本,最大的资本是航天人特有的年轻精神。他们的青春由这项伟大的事业定义:坚守理想,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敢于担当。他们的人生因这项伟大的事业出彩: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

  这是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桨荡起,梦飞翔。

  他们平均30岁,担当天宫一号长期管理已635天,分分秒秒照料中国“天上家园”。

  他们平均33岁,持续打造神舟系列飞船,第五艘中国天地往返太空巴士完全定型。

  他们平均32岁,用一次次近乎完美的表现,让天宫与神舟相约九天。

  他们平均33岁,研制长征二F火箭迭代制导技术,打造命中“十环”的“神箭”。

  他们是中国载人航天青春封面。翻开这部封面,也就翻开了中国载人航天这部传奇之书的精彩。

  主色调·自信

  “我是‘比赛型’选手,越是实战越能超常发挥。”

  “神舟十号,准备返回,按照步骤操作。”

  熟悉的口令,不同的面孔。从“神一”到“神十”,从“嫦娥”到“天宫”,担此重任的总调度从当年的申敬松变成了今日的乔宗涛。经过“神八”“神九”两次历练,30岁的乔宗涛第3次坐在这个总调度的位置上。

  乔宗涛来自一个年轻的群体:张锴30岁、铁伟涛32岁、杨彦波27岁、戴堃27岁……他们共同组成了“神八”到“神十”的总调度团队。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呈现出多任务并行、任务周期长、难度大等诸多特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告诉记者,他们特意从各个岗位抽掉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走上总调度岗位。

  “神十”任务之际,总调度席位上的乔宗涛神情专注,眉宇间透露着自信和从容。他说:“我是‘比赛型’选手,越是实战越能超常发挥。”

  这样的自信正如涟漪一样荡漾在更多航天人的脸上——

  2002年大学毕业的王瑞军,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担任了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测控总体技术负责人。这位载人交会对接测控总体“编剧人”在谈及“神十”任务时说:“这活儿越干越从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3岁的工程师王新峰提醒记者叫他“老王”。“我已经带了好几个徒弟了。”他说。

  在运载火箭系统顾问黄春平看来,愈见频繁的航天发射任务,正让新一代航天人的心态更加成熟。“‘神一’上天的时候,我们五六个男人抱头痛哭,当时压力很大。再看现在队伍里的年轻人,已经历了多次任务的磨练,都成熟了。”

  主色调·创新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很多人通过电视直播,记住了“神八哥”杨彦波,却鲜有人知,在离杨彦波不远的飞控席位上,还有一位“神九妹”。

  她叫王鹏鹏,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院载人航天电气工程总体研究室主管设计师。“目标要定在踮起脚尖能够实现的位置。”这位80后女孩每天都为“神十”调度工作忙碌着。

  这份在旁人看来很酷的工作实际上相当枯燥。“有争吵,有迷茫,有彷徨,有时候觉得自己很累。”王鹏鹏坦言,“即便如此,我还是喜欢那句话: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对于所有航天人来说,这是梦想一刻。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驾驶飞船成功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为了这梦想一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某所手控对接研制团队付出了10多年的汗水与智慧。

  为了这梦想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启用“天、地、人”合一的新工作模式。

  为了这梦想一刻,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和他的同事冲刺了16年,终于在一张写着“无解”二字的白纸上研制出了对接机构。

  瞩目这一刻,更多科研团队的创新激情托起了梦想的翅膀——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软件室孙军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软件系统,能够及时监测到像暗礁一样潜伏的隐患;轨道室轨道组组长张宇带领同事们突破基于星间测量数据的多目标定轨技术,确保了在地面无法跟踪的盲区内也能紧紧“咬”住飞行器……

  “航天是一项非常有感染力的事业,你可以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女航天员刘洋说,“无数航天人的创新成就了我们飞天的梦想。”

  主色调·使命

  “伟大的时代选择了年轻一代,伟大的事业造就了年轻一代。”

  “神舟,我是北京!”

  每每听到这句口令,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计划部计划处处长肖龙都会会心一笑。

  “我是北京”一度是这位“神六”“神七”总调度的绰号。

  当年,这位27岁的小伙子为了让自己发出的口令清晰响亮,准确无误,他读烂了无数张报纸,他逢人便说:“我是北京!”神六发射前夕,他因超负荷工作引发重感冒,高烧不退。输液的时候,医生唤他的名字,迷迷糊糊的肖龙下意识地喊道:“我是北京!”

  当忘我成为一群人青春的习惯,使命和担当也不再抽象,而是每时每刻的自觉行动。

  “在总调度的团队里,没有人在夜里12点前下过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计划部副部长淡建群将总调度人才标准总结为“三商”:“首先是体商,要求身体非常好,能顶得住高强度的工作;其次是情商,要学会排解压力、舒缓心情,最后才是智商。”

  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二F火箭迭代制导技术研制团队的词典里,“使命”一词被具象到0.001°这个数字。这支平均年龄为33岁的年轻队伍迎难而上,创造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入轨精度之最。

  使命,不仅是航天人青春的燃料,更是他们接力的火炬。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之时,被任命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戚发轫59岁,而2004年接任他成为神舟新总设计师的张柏楠年仅42岁;神舟九号各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平均年龄只有40多岁……

  这是新一代航天人的青春刻度:神舟团队、嫦娥团队、北斗团队、东方红四号团队、卫星应用团队的平均年龄分别是33岁、35岁、29岁、28岁……

  中国工程院名誉主席宋健由衷感叹我国航天领域人才辈出:“现在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在干,都干得很好啊。伟大的时代选择了年轻一代,伟大的事业造就了年轻一代。”

  青春接力,生生不息。这是这张青春封面的魅力所在。

  ■本报记者 王通化 张晓祺 王天益 特约记者 成子龙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