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以攻击姿态诱他国网络竞赛 中国只是防御者

2013年06月24日 13:35  南方日报 

  “棱镜”事件搅慌了全世界。病毒、木马、黑客软件……他们就像幽灵,随时侵入你的电脑、网络空间,窃取你的秘密信息。看似无形的网络空间,在别有用心的潜伏者面前,很可能就是“一丝不挂”!

  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里,网络战却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在空气中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配角转向主角,网络战改变了军事对抗形态,也大大延展了传统战争策略——其核心就是获取信息控制权。

  网络空间已经进入了新维度,与核导弹和常规武器一样,这里也需要威慑和应急反应。网络战的发展迫使各国重新思考如何构建“网络边疆”、维护“网络主权”的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 洪奕宜 策划统筹 戎明昌 殷剑锋

  网络上的“攻”与“防”

  由于互联网上获取军事情报信息量大、机密等级高、时效性快、成本低等原因,依托互联网开展的情报侦察活动已经无孔不入。当你浏览网页或与朋友网上聊天时,可能不知不觉就已被牢牢锁定,成了网上间谍猎取的目标。病毒、木马、黑客软件等这些常见的手段,让潜伏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各类情报。

  还有一种网络阻瘫作战,针对网络出入口和骨干节点,利用僵尸网络,采取“蜂群战术”发起攻击,或针对局部节点、使用烈性病毒进行攻击,导致对方网络瘫痪。所谓“僵尸网络”,就是在计算机中植入特定的恶意程序,使控制者能够通过相对集中的若干计算机,直接向大量计算机发送指令的攻击网络。2007年、2008年,俄罗斯采用这种战法成功对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进行了实战打击。

  计算机网络病毒名目繁多。海湾战争之前,美国在出口伊拉克的防空武器系统中的打印机中预设了病毒芯片,战争中,这个“后门”被遥控激活,导致了伊军的防空系统失控,作战失利。

  据美国情报机构统计,在其获得的情报中,有80%左右来源于公开信息,而其中又有近半来自互联网。在美国的示范下,世界各国情报机构纷纷采取多种互联网技术,对目标对象的网站进行破译和攻击,以获取重要情报信息。

  有攻击就有防御。保护本国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信息免遭网络攻击,成为各国网络战的重要着力点。建立监控预警、入侵防御、应急恢复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防止秘密信息被泄露到互联网上,特别是防止黑客和他国情报机构对己方网站进行攻击,被视为赢得网络空间作战主动权的重要前提。

  国防大学李大光教授认为,互联网络对抗正在改变着战争的方式。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网络战使作战空间多维化;网络的便捷性使战争周期缩短、作战节奏加快;网络链接作用使作战力量、作战行动、作战指挥和综合保障等各种要素高度一体化;作战样式从“以平台为中心”逐渐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网络战场向虚拟空间延伸,等等。

  美国热衷网络军备竞赛

  谁在网络战中取得优势,谁就取得信息社会的主控权。美国在冷战后调整军事战略,更是将网络空间视为新军事领域,极力建立并维持美军的优势地位。

  1995年,五角大楼开始组织第一批“黑客”,在网络空间与敌人展开全面信息对抗。2002年,美国组建了美军历史上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网络战联合功能司令部”,成员来自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等各领域的顶级电脑专家。

  2006年底至2007年初,美国国防部组建了一支网络媒体战部队;2008年初,美国总统赋予国防部更大的网络战反制权,允许美军主动发起网络攻击。

  2010年5月,美国网络空间司令部成立,统一指挥美军网络空间作战,各军种也组建了相应的指挥机构和作战部队。至此,美军已建立了统一的网空作战指挥链条,即:美国总统、国防部长、战略司令部司令、网络空间司令部司令、全球部署的网络空间作战部队。据美国《外交政策》报道称,美国的网络部队包括海陆空总人数约5.3万至5.8万人。

  2011年5月16日,美国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首次清晰制定了美国针对网络空间的政策,将网络安全提升到与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

  有消息称,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今年3月在国会作证时表示,将要组建13支网络攻击部队。网络领域,美国国防部为2014财年提出的预算要求比前一年增加了两成,达到47亿美元。大部分预算增幅都用于充实攻击能力。

  从克林顿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到布什时代的网络反恐,再到奥巴马时代的创建网络司令部,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预防到网络威慑”的演化过程。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6月20日刊载北约最高长官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的文章称,在过去几十年间,美国的国家安全“支柱”一直都是由核武器构建的“三位一体”战略力量。而如今,包括网络力量在内的“新三位一体”的重要性日益浮现出来。一旦“新三位一体”体系中的这一支力量开启作战模式,极有可能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世界其他国家也都争相效仿,不遗余力地发展网络战力量。有学者指出,美国正在诱使他国进行网络军备竞赛,一旦加入网络军备竞赛,美国就可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将对方拖垮。

  中国是网络战场防御者

  日益频发的跨国网络攻击,已经为国与国之间交往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社会也出现了制定规则的动向。今年3月,北约一个委员会就曾提出了长达282页的文件,列举了在网络空间应当适用的95项国际法基本原则,比如“如果规模和效果相同,则可以认定为行使武力行为”,“受害国可以采取对抗措施”,等等。在多边框架下,联合国也成立了“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专题讨论互联网的信息安全。

  中国是网络技术的后来者,也是网络战场的防御者。《2012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我国面临的境外攻击威胁依然严重,从控制服务器数量、控制我国境内主机的数量、钓鱼网站托管地来看,美国均居首位。在网络攻击中,对金融、银行和工业系统的攻击上升最快。

  不过,个别已经占据技术优势并建立强大网军的国家却屡屡指责中国的网络战威胁,五角大楼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这几年也持续宣扬中国网络战威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力认为,中国是网络黑客和病毒的受害者,之所以被视为“威胁”,主要缘于美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树立“标靶”,为军方扩充实力、向国会索要预算寻找理由,中国应予以正面应对。

  “网络的摧毁与反摧毁、窃密与反窃密、破坏与反破坏,斗争是全方位的,必须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提高我国的网络对抗能力。”李大光教授认为,要构建有特色的国家网络体系,自主开发网络攻防武器装备,完善国家和军队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并积极构建本国的网络战部队。

  “网络战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作战形式,它的实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与存亡。”军事科学院专家叶征认为,一方面要积极地适应这种因应信息化条件而出现的网络战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政府,必然会行动起来,抵制网络对抗和军备竞赛的恶性发展。中国应高度重视网络空间安全,向世界表明构建“网络边疆”、维护“网络主权”的原则立场,联合各种进步力量,积极投身到和平利用网络的时代洪流中,还网络世界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预演的网络战

  ■相关

  1988年,“莫里斯蠕虫病毒”造成全球6000多所大学和军事机构的计算机受到感染而瘫痪,美国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该病毒使得美军共约8500台军用计算机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其中6000部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这次事件向人们展示了网络战的基本方式和巨大威力。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对伊拉克使用了网络战的一些手段。开战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派特工到伊拉克,将其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使用的打印机芯片换上了染有计算机病毒的芯片。在战略空袭前,又用遥控手段激活了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错乱,防空电脑控制系统失灵。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双方都动用了网络战手段进行对攻。南联盟使用多种电脑病毒,组织“黑客”实施网络攻击,使北约军队的一些网站被垃圾信息阻塞,北约的一些计算机网络系统一度瘫痪。

  2007年4月,俄青年运动组织纳什对爱沙尼亚互联网发动大规模网络袭击,黑客们仅用大规模重复访问使服务器瘫痪这一简单手法,就控制了爱沙尼亚互联网的制网权,此次事件被视为首次针对国家的网络战。

  2008年8月的俄格战争中,俄罗斯在军事行动前攻击格鲁吉亚互联网并使之瘫痪。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