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被称为“钢铁蓝鲸”。据专家介绍,集中体现国家科技水平的潜艇,艇内各类设备数千台,仪器仪表上万件,指示灯数千个,大小阀门好几千,宛如一座水下“科技城堡”。而潜艇部队的机电兵,执掌的装备最多,并需要随时进行维护和保养。记者日前走近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机电专业官兵群体,目睹了“科技城堡”里上演的一幕幕“中国海军达人秀”。
手皮烫伤了,问题找到了
海面上刮起了九级大风,船体摇摆达28度,人在潜艇里面就如同坐“过山车”一样。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机电官兵守着动力系统,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丝毫错误犯不得。
一次,上级下达了某型潜艇执行海上试验任务的命令。机电部门负责人高德海默默地写好遗书后,就一头钻进“蓝鲸”,过起了与世隔绝的日子。
从陆上备品备件的筹集到海上机械设备的运转,在他的带领下,潜艇机电设备一直是运行正常。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
“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下,如果机械出现问题怎么办?何不趁机演练一下?”高德海决定挑战一把。于是,他带领主辅机班的战士们钻起了狭小的机舱。
系统管路记不清,不算合格机电兵。通过一寸寸摸爬,一次次遇险,他总结出了一套安全操作方法。当他和战友们钻出来时,个个都被碰得鼻青脸肿。
值得自豪的是,此次试验不仅创下了海军和潜艇史上的多个首次,还创造了潜艇最大自给力的世界纪录。
一年春节期间,某型潜艇要进行课题训练,时任某艇机电长的李胜弟将被褥搬到了艇上。刚睡了一夜,他就觉得不对劲了。他发现舱室温度偏高,但检测各项参数都正常。当时有人建议“先不用管,再观察观察”,李胜弟却不干,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对运行的两台发电机各项参数进行对比检查。
为了能最真切地感受温度变化,他直接用手触摸滚烫的管路。手皮烫伤了,问题找到了。他重新改造通风管并对局部保温层进行了加厚,舱室温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潜艇百人一条枪,靠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技术过硬的战斗集体。如何做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曾1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的时任某艇机电部门带头人韩黎宾有自己的“训练法”。在他的带领下,部门岗位合格率达到100%,艇员达到了一人多岗合格。官兵们都说:“韩黎宾手下的队伍是最年轻的,但能力水平却是最顶尖的!”
有人说,干机电太辛苦,但对于富有挑战精神的年轻官兵来说,机电部门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高中毕业的某艇员队机电部门电工兵安彦生,刚入伍时,看着复杂的公式方程演算、繁杂的电路原理图,一时傻了眼。可他没有退缩,硬是把大学本科电工专业自修了一遍,演算的草稿纸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
上艇工作第一年,安彦生就整理了近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他绘制的电力系统设备构造图和编写的十余项常用设备的操作规程,被各艇员队推广教学,成为机电部门的新秀。
高温55摄氏度,打不垮钢铁意志
洗过蒸汽浴的人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当蒸汽室雾气弥漫,温度超过50摄氏度时,一个健康人在里面坚持超过5分钟就会觉得胸闷气短,不得不出来透透气。
对此,副机电长孟兆旭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正值某艇执行任务。航行中,该艇先后完成多项试验任务,验证了十几项技术指标。
正当喜悦的气息遍布全艇的时候,某管路突然发生了故障,炽热的蒸汽充满了整个舱室。
“大家不要慌,都让开!”雾气中,刚刚当上副机电长的孟兆旭推开面前的年轻人,不顾一切地摸索到主机操纵台。
凭着冷静的心态、无畏的勇气、精准的操作,消除了隐患。然而,他却因长时间吸入大量蒸汽而晕倒在战位上,等他醒来,战友们告诉他,他晕倒时,主机操纵台的温度已高达55摄氏度。
说到舍生忘死,“深海铁汉”李洪海也算一个。
那一次,某艇正准备进行一项重要试验。起航前3天,时任机电长的李洪海病倒了。李洪海拉着试验指挥部领导的手,反复恳求:“试验日期不能改啊!我一定能参加试验,请领导放心!”李洪海还是被送进了医院。
一听住院,李洪海急了:“我不能住院,不能住院啊!”他向医生解释,又向指挥部首长求情:“请相信我的毅力,我是一个战位指挥员,就是倒我也要倒在艇上!”
首长们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出海的时间到了,两个战友架着李洪海一步一步地向潜艇走去……
“嘎,嘎!”熟悉的战斗警报骤然响起,“全体艇员,各就各位!”听到口令,李洪海不顾一切地直奔战位,他左手扶着椅子,右手拿着报话机,准确地下达着一道道命令……
“试验成功了!现在转入正常航行!”当广播里传出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李洪海再也支撑不住身体,一下晕倒在了身后的桌子上。他就是用这种玩命加科学的精神,推开了一个个拦路虎。如今,由他编写的《潜艇机电长手册》,成了年轻机电兵的“掌中宝”。
如此年轻,缘何荣誉满身
二等功臣苑广成,有一手绝活。
某故障的检测和定位,在国内乃至世界一直是个难题,尤其在潜艇中,有限的空间里千丝万缕的线路千头万绪,使这一难题更让人望而却步。可苑广成却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没有现成的攻关团队,更没有现成的信息资料,这是一段孤独艰辛的旅程。苑广成从民用技术、陆上技术开始,结合20多年的艇电、岸电经验,上千次地在各种恶劣环境里实验、调试。
白手起家的他,不等不靠,一路攻坚克难,有时为解决一个课题,他连续10天不离机舱,双眼熬得通红。
终于,苑广成研制出了某故障检测设备,一举打破了该领域的技术封锁。
某监测室主任吴水海不怕摔跟头。10多年来,他带领骨干队伍采集了机械、温度、油液等方面的各种物理化学信息,光存储信息用的设备就装了满满两大柜子。
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吴水海和他的团队不仅完善了检测、振动监测的标准规范,还制定了部分机械、设备运行管理的技术方案。
今年41岁的吴水海已立过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现享受军队优秀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2011年初,某艇员队机电长吴占杰,带着包括1名博士、2名硕士在内的10名技术骨干,踏上了“科研之路”。多次到相关技术专家面前和科研院所“软磨硬泡”,寻求技术支持和援助。
他们克服了软件应用、资料收集、读图建模、动态链接、配音剪辑等诸多技术难题。历时8个月,研制出某型模拟训练平台,大大缩短了人与装备的磨合周期。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会告诉你。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航行在无边的海洋里……”
这首《潜艇兵之歌》唱出了他们的誓言和自信,唱出了他们的使命和担当。 (苏银成 于 航 王庆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