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战略体系诞生 作战海域推向第二岛链

2013年05月28日 14:05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聆听报告的100多位军级干部都拿到了这篇题为《海军战略与未来海上作战》的讲稿,带回了各自单位。

  很快,全军掀起了战略研究热潮。到1987年,空军、二炮和各大军区都陆续展开了自己的军种战略或战区战略的理论探讨。

  诞生

  刘华清之所以加快推动海军战略的步伐,是因为担心,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之前的1985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将裁军百万。其中,海军所要精简的员额最多。

  9月,叶剑英等一批老同志致信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增选一批比较年轻的同志进来。69岁的刘华清,也在致信的名单中。随后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批准了这一请求。刘华清不再担任中央委员,转任中顾委委员。

  这两件事,无论对海军未来发展,还是对刘华清个人的政治生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海军常委会、党委会和全会等各级会议上,对海军战略都未出现反对意见,但会下,有人说刘华清“自立山头”,甚至写告状信送到中央军委。有人开始传播小道消息:刘华清已经退居中顾委,海军司令当不长了。

  刘华清也听到了,他在海军党委常委的一次生活会上发了火。他说,海军战略是新东西,有不同看法,请大家畅所欲言。某些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讲,会下乱讲,搞小动作,这不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海军机关不能滋长这种歪风邪气。

  “刘司令后来跟我说,他生气的真正原因不是有人反对海军战略,是他们违反组织原则搞小动作。”《海军司令刘华清》一书的作者施昌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为了能使海军战略能顺利贯彻实施,刘华清和政委李耀文甚至私下商议,让海军领导班子平稳过渡,年长两岁的刘华清先退,选配一位年富力强的新司令,李耀文继续担任海军政委,晚两年再退。

  国防大学的学术报告之后,刘华清继续为海军战略的确立而四处奔走。

  1986年11月,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承办的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包括国务院相关部委、军事科学院、空军、二炮在内的46个单位应邀出席,中顾委常委伍修权、副总参谋长何其宗、国防大学校长张震等人与会。

  1987年2月13日,由刘华清和李耀文共同签发,海军党委向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的报告。

  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张连忠被派到总参,汇报海军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海军建设的必要性。“汇报完后,没有一个人表态,既不说支持,也没人说反对。”张连忠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3月21日,根据总参要求,刘华清和李耀文再次签发《关于海军战略问题的简要说明》的报告。

  4月1日,总参召集所属有关各部和国防科工委等9个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专题研讨《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的报告。

  不久,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军委主席邓小平等,先后圈阅了这份报告。

  至此,中国海军战略及其理论体系宣告诞生。

  “海军战略提出后,成为海军发展的分水岭,使海军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后来接替刘华清之职,于1988年1月到1996年11月出任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上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这一点,当然没有逃过国际军事观察家的眼睛。美国海军战略研究专家杰弗里 戈德曼在《中国马汉》中写道:

  根据刘的观点,中国海军只能保卫祖国海岸和岛屿不受外来侵略已不够了。中国海军需要控制中国海岸和“第一岛链”之间海洋的能力,并预见到完成远至“第二岛链”作战的近洋防御战略。

  虽然对“近岸”“近海”和“近洋”等概念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但在对中国海军战略内涵的解读上,这个美国人倒堪称刘华清的知音。

  “PLA海军未来的作用仍然不确定,但有一点非常清楚。”他写道,“刘华清已经把中国海军安置在通向21世纪的航道上,仅是近岸防御的时代已成过去。”

  原标题:先行者刘华清

  真正让人听不懂的,不是他的湖北话,而是他的思想。

  本刊记者/杨敏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前。

  经过人民大会堂南大厅走廊时,邓小平突然对站立一旁的刘华清说:“你还是回海军工作。海军的问题不少,要整顿!”

  是月,66岁的刘华清第三次回到海军,出任海军司令员。

  文革十年动乱,海军破坏严重,是公认的重灾区。“海军班子向来不团结,跟舰队关系不好。之前的11个副参谋长中,就有8个老红军。资格老,就有好多遗留问题。”李景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景,住在北京景山后街一处安静而不起眼的院子里。客厅里迎面而来的,是一架超大比例的辽宁号航母模型,右边一整面墙都是舰船和飞机的模型。耄耋之年的李景面色红润,着布鞋,轻松随意。

  “1982年刘华清上台时,和政委李耀文一起,把多年的团结问题解决好了,和舰队的关系理顺了。他们是真正懂海军的一代领导班子。”

  但1982年9月15日,刘华清上任之始,在李耀文专门为他准备的欢迎大会上,一言未发。

  他后来解释:“我不好讲什么。讲海军问题一大堆,此时肯定不合适;若讲海军一切都很好,又不符合实际情况。”

  刘华清的大女儿刘超英有时会觉得,父亲有点倔,又有点湖北佬的耿直。“他特别务实,不喜欢讲空话、大话。实际上,对海军现代化改革发展,他早已深思熟虑,有一肚子话要讲,但这又不是在一个欢迎大会上能说清楚的,所以他干脆不说话。”刘超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刘华清不说则已,一说,就将彻底地、永远地改变中国海军。

  留苏四年

  1954年6月,海军选调一批军、师以上干部,去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刘华清,也在选调之列。

  刘华清不是没有顾虑:38岁的年纪,不懂俄文,之前只念过几年私塾,数理基础差。但是,他不会在这点困难面前却步,毕竟,他是身经百战的“红小鬼”。

  8月,10人留学队伍从沈阳启程。火车一路咣当出了国境,此后所到之处,尽是原始森林,几无人烟。他们每人都带了数学和俄语书,在11天漫无尽头的枯燥旅程里,日夜抓紧学习。

  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位于列宁格勒(现已恢复原名圣彼得堡),有百年历史,是当时苏联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军事学府之一。自1945年起,学院建立外训系,专门培训外国海军军官。

  来苏的10人组成了一个班,刘华清任班长。他们住在学院外一栋公寓里,每天在学院的军官食堂吃一菜一汤的简餐,主食为面包。

  学院学制三年半,前半年是预科,学习俄文,后三年共开设21门课程,包括海军常识、武器装备、苏共党史等。每天8节课,晚上自学3至4小时,周日休息。每年暑假,可以回国休一个月探亲假。

  但刘华清不得不把这仅有的每周一天的休息日和每年一次的探亲假,几乎全部用来突击让他伤透脑筋的俄文。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