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刘华清与中国航母:为了南沙和台湾

2013年05月28日 14:05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步步推进

  刘华清对于航母的表态,有一个逐渐具体化的过程。

  他第一次与航母近距离接触是在1980年5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他率团访美,为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访美打前站。他参观了小鹰号航母,随后又随同耿飚参观了突击者号航母。这两个海上巨无霸的恢弘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他以巨大的震撼。

  “这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1984年1月,海军第一届装备技术会议召开。在提及航母问题时,刘华清说:现在国力不行,要等一段时间,“但航母总是要造的”。

  1986年初,在听取海军装备技术部汇报海军装备发展15年设想时,他说:航母一事,到2000年总要考虑。与前一次表态相比,这一次给出了时间表。

  当年4月和6月,海军副司令员李景和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分别出访法国和意大利,目的之一正是考察航母的“造法”。飞行员出身的李景被拉到地中海上的法国福煦号航母上,看了一天演习。他回来后告诉刘华清,这正是中国需要的航母。“4万多吨,装载40多架飞机,咱们搞就要搞这个水平的。”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景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1986年8月,在听取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关于“七五”建设规划的汇报时,刘华清指示:航母怎样造法,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这一次,他对航母的表态已经具体到“造法”。

  按照他对航母的规划,“七五”期间应开始论证,“八五”搞预研,2000年要视情况上型号。

  “七五”全军装备规划马上就要定盘子。1987年2月27日的这次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就是为此而举行。

  时不我待。刘华清决定不计个人得失,向总部进言。

  “要出的只是一个航母平台的钱”

  1987年3月31日,汇报在海军机关办公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是海军“七五”期间及未来的装备规划。

  代表总参谋部前来听取汇报的,是贺龙之子、年轻的总参装备部部长贺鹏飞。

  一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将军坦言,总参只派一位二级部长带队,连主管装备的年轻副总长都没出面,态度耐人寻味。

  参加这次汇报的,除刘华清外,还有主管装备的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和主管海军航空兵的海军副司令员李景等人。

  刘华清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浓郁的鄂东口音听起来有点费神,但清晰的逻辑弥补了这一点。

  他首先表示,这次汇报,绝不是对军委的决定有什么不同意见,只是想让总部了解海军的真实想法。

  他首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航母费效比的问题。因为在当时经济建设开道、全军“忍耐”让路的大背景下,成本问题成为航母面临的最大阻力。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基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大趋势的判断,中国的国防建设开始转型,从多年来“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备状态,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轨道。中国军队从此进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10多年的“忍耐期”。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国防开支的紧缩。

  1986年,中国的军费开支为201亿元,比1979年还少21亿元。前者占GDP的2.1%,只及后者的1/3强。如果到国际上买武器,按照当年的外汇牌价,1986年的军费开支,还买不到1979年的一半。

  而在这有限的经费中,海军在分配占比上又叨陪末座。

  同时期美国的军费分配,却大不相同。海军后勤部技术装备研究所原研究员陈同柱撰文称,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的军费分配大体是:海军31%-35%,空军30%,陆军25%。并且,相比陆军和空军,海军军费的增长速度更快。1975年,美国海军的军费为285亿美元,到1989年增长到1000亿美元。

  尽管经费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刘华清认为,这里头存在着误解。

  其中之一是:航母是一个庞大的编队,每一个成员都是烧钱的机器。刘华清解释说,除航母平台之外的其他航母编队成员,并不需要新造,而是现成的,只是此前是分散的,现在用航母把它们“整编”,要出的只是一个航母平台的钱。

  之二是:岸基飞机可以替代航母。刘华清说,即便没有航母,为了维护海权,也需要造岸基飞机,需要建机场。并且,由于其留空时间短,所需的飞机和相应的机场很多。这两项成本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么多的飞机和机场,防御的触角又能伸到哪里?“南沙飞不到,台湾的东部飞不到,那中国的海权维护靠什么?”

  而有了航母,机场就可以大大减少,岸基飞机就可以换成舰载机。舰载机的成本可能比岸基飞机略高,但总的成本并不会增加很多。关键是,有了航母,南沙和台湾问题的格局,就会大不相同——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是刘华清发展航母的重要初衷。

  刘华清没有就航母的费效比给出一个具体的数据,但结论不言而喻。他的继任者、海军原司令员张连忠说得很清楚:一个核动力航母编队,可以控制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有这么一个战斗群,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刘华清最后说,上型号可以推后,但预研不能再等,否则后悔也来不及。

  航母连续剧

  这次汇报,在贺鹏飞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为几年之后,他成为主管装备和科研的海军副司令员,接手刘华清的未竟之事,埋下了伏笔。

  汇报之后,刘华清开始抓紧时间为航母谋篇布局。

  1987年4月,他将海军军校部长赵国钧和干部部长傅渤海招进办公室,下令在这年秋天开办一期“飞行员舰长班”。

  “飞行员舰长班”于9月上旬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学,被境外媒体直接解读为“航母舰长班”。

  这年5月和8月,经刘华清批准,由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承办的“发展航母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以此为标志,中国航母论证正式全面展开。

  面对刘华清在海军导演的、引起军队和社会各界热议和纷争的这一出航母连续剧,邓小平似乎什么话也没有讲,什么态也没有表。

  但就在当年11月,他亲自点将,调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他当着两位军委副主席的面,指着刘华清说:“调你到军委来工作,就是考虑到军队要搞现代化,现在全军熟悉科研装备的就你了。调你来就是抓装备,抓现代化!”

  1988年,中央军委首次提出:“要注意空军、海军装备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国各军种优先发展的顺序,由过去的陆军、空军、二炮、海军,变为海军、空军、二炮、陆军。

  航母论证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1989年1月,国防科工委将“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课题,正式列入“重大软科学研究计划”,代号“891”。

  跨越世纪分水岭

  “刘华清已经把中国海军安置在通向21世纪的航道上,仅是近岸防御的时代已成过去。”

  本刊记者/唐磊

  1986年初,国防大学校长张震邀请海军司令员刘华清,4月底到国防大学作学术报告。

  春节前,刘华清吩咐海军司令部军事工作研究室主任王春法,组织人员起草材料。4月25日,约两万字的稿件经刘华清修改审定后,交付印刷。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