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华清曾建议优先发展航母而非大型驱逐舰(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7日 13:50  人民网微博
资料图:中国首艘航母。 资料图:中国首艘航母。

  1952年初,刘华清调入海军。此后几十年里,他三次进出海军,并曾先后在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即舰艇研究院)、国防科委等单位任职,晚年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使命所系,刘华清与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军队装备建设,特别是与海军装备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建设强大的海防,努力实现中华民族航母梦,作出了贡献。

  1970年:主持拟就新中国第一个建造航母的“初步意见”

  1969年初,刘华清从国防科委调回海军。此前,刘华清在国防科委任副主任。由于他是因对抗“文化大革命”遭到揪斗后,在叶剑英、聂荣臻两位元帅的保护下调回海军的,国防科委副主任的职务没有被正式免除,所以来海军没有调令,更没有任职命令,依通知报到,名副其实的“无职无权”。

  1969年6月初,国务院决定,将国防工业各门类归口分别交总参、总后、海军、空军及有关兵种管理。据此精神,造船工业一块划归海军负责,由海军和第六机械工业部(简称六机部)、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和二十三基地等单位领导组成海军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李作鹏任组长,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任副组长。下设一个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的办公室(简称船办)。至此,刘华清才有了正式名分,当了船办主任。

  船办一共8个人,隶属海军司令部领导,顶多算一个师级单位。这对一个开国将军、担任过六机部副部长和多年大区副职领导工作的干部来说,显然有失公允,但刘华清不计较这些。他清楚,这是“特殊时期”,有工作干就行了!因为涉船的科研、生产都管,船办的事情不少,工作有得干。也正是缘于这一位置,1970年初,刘华清接受了一项意想不到的重大任务:提出关于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意见。

  这一任务是中央机关有关部门通知船办的。当时,多数地方由造反派掌权,在“反对以生产压革命”的口号下,许多科研、生产项目都停滞了。有这样一项任务,刘华清完全没有料到,很是振奋。其实,还在任第七研究院院长时,他就曾考虑过建造航母的问题,并一直在搜集、积累着相关资料。在征得领导小组负责人同意后,刘华清迅即召集会议,组织第七研究院、第六研究院(即航空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共议落实办法,并根据职责将任务作了划分。同时,责成第七研究院成立专门小组,进行整体论证,起草规划方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形成了《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简称《意见》)初稿。

  将《意见》初稿报送领导小组审定时,刘华清附函作了说明:“我获悉中央首长关于建造航空母舰的指示后,受到极大的鼓舞。建造航空母舰是一项非常重大、非常光荣的政治任务,这是建立强大海军的重要战略措施。我根据领导小组办公会议决定,召集七院、六院有关人员进行了两次讨论,七院又组成专门小组进行了探讨,现提出初步意见。”

  《意见》初稿文字不长,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美国、苏联等发达国家航母发展现状;二、关于我国建造航母选型的建议;三、四部分,分别为航母主要设备解决办法和关于组织实施的意见、建议。其中,在第二部分“关于我国建造航母选型的建议”中这样写道:我国第一代航母拟建造一型携带舰载歼击机和反潜直升机为主的“护航航空母舰”为宜。

  当“护航航空母舰”与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核潜艇、常规潜艇等舰艇编队活动时,即可由我舰载机和反潜直升机在编队活动海区,展开积极的搜索和攻击空中的敌机与水下的敌潜艇,使我远洋作战编队在一定的海区活动时,有一定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取得行动的自由和主动。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设想为:吨位约3万吨以内,航速35节左右,载飞机50架左右(歼击机与反潜直升机的比例,可随执行任务不同而变动)。采用垂直起落式歼击机。这样就免除了飞机弹射器、助降装置、降落阻拦装置等,一系列技术上极为复杂而笨重的专用装置,使航母的尺度和吨位大为缩小,研制周期可以大大缩短。

  本舰备有强大的进攻和防御武器,对于敌空中目标,远程的由本舰歼击机迎击,中程的由本舰对空导弹拦截,近程的由低空导弹和小口径炮组成严密火网拦击;对敌水下目标,由反潜直升机进行快速、大面积搜索攻击;考虑到本舰舰载机全系歼击机和直升机,缺乏对敌水面舰艇编队攻击的能力,故又装备了射程为500~6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样给本舰增加了大型导弹舰艇和航空母舰的打击手段。在不影响飞行甲板和机库等重要部位布置的情况下,装设舰对舰导弹,即可起到舰载轰炸机或超速轰炸机的作用。

  关于建造航母实施方案,《意见》初稿中提出:“研制总进度预定为三年”,“从中央正式批准建造时起,争取三年内建成:71年完成总体设计,72年开工建造,73年建成并完成试航,交付部队”。

  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这一时限显然有点过于乐观和“跃进”。不过仔细想一下便会理解,这与当时炽热的政治气候不无关系。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刘华清及参与论证的技术人员,造船工业领导小组的领导同志,对建造航母的任务是何等兴奋和急切。当然,也说明当时国内对航空母舰技术上的繁难尚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意见》初稿经领导小组审查提出意见后,刘华清又逐字逐句进行了修改。1970年5月16日,他与第七研究院、第六研究院的领导同志共同签名,正式报送海军党委。此后,不知是海军党委没有上报中央,还是中央决策又有了新的变化,《意见》初稿及建造航母一事,再无消息。数年后,传出了周恩来关于建造航母的说法。据悉,周恩来在一次接见外宾中谈到中国的海洋权益时曾感慨地说:历史上中国就饱受帝国主义海上侵掠之苦。反击外来侵略、保卫我们的海洋权益,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母,我不甘心啊!

  周恩来的话是什么时间讲的,对什么人讲的,刘华清没有弄清出处,但这些话却像重锤一样敲击着他的心弦。1971年林彪集团篡党夺权阴谋被粉碎后,江青等人借机窃取了更大的权力,不仅国家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围绕着科学研究、大学招生等问题的争论、斗争也日益复杂。中国何时才能建造自己的航母?刘华清不知道。他所能做的就是继续自己的研究,广泛搜集、了解世界各国关于航母发展的资料、信息。他坚信,有着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国,拥有航母势所必然。

  1975年:抓住落实海军《十年规划》契机,郑重建言造航母

  1975年5月,毛泽东在一个月内连续对海军作了两次指示。一次是5月3日,他对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海军政委苏振华说:“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伸出一小手指头)。”另一次是5月23日,在海军党委《关于传达学习毛主席指示的情况报告》上批示:“同意。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报告中提出:力争在十年左右建成一支较强大的海军。)当时,海军党委正在会同六机部制定海军十年发展规划。毛泽东的两次指示传达后,大家备受鼓舞,进一步加快了规划编报步伐。6月16日,海军党委与六机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联署,将《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简称《十年规划》)正式上报中央军委、毛泽东。

  是时,刘华清是海军分管装备工作的副参谋长,按常规,应该参与装备规划的编制工作。由于“四人帮”的干预及其他原因,他不仅没有参加《十年规划》的编制,甚至没有能够参加讨论和参与一下意见。直到两个月后的8月末,他才看到《十年规划》的上报稿。或许是时间仓促等原因所致,规划的内容令长期做军队装备研制工作、熟悉世界海军发展情况的刘华清非常失望。回忆录中,他这样记述了对《十年规划》的看法:“当时,我对‘规划’的基本看法是:指导方针混乱,只顾眼前、忽视长远,急于求成,重生产轻科研。时而大计划、高指标;时而降低要求,不敢采用高新技术,迁就落后。重大问题拿不定主意。因此,势必丧失许多宝贵时机。”

  看过《十年规划》,刘华清连续几天睡不好觉。经过反复思考,他不顾自己尚在受“政治审查”,集中两天时间,一气呵成,写出了对《十年规划》、对海军装备建设的看法,以《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简称《汇报》)为题上报。《汇报》中,刘华清在陈述自己对海军战略、海军装备发展方向的思考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建造航空母舰的建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刘华清 航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