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军港抢台风之前建成 机场工程攻克世界难题

2013年05月03日 07:34  新华社 

  4月22日,记者在青岛航母军港看见,足球场、篮球场以及医院、超市、士官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一座现代化海军城正悄然出现。

  在辽宁舰的论坛上,记者看到军港5年前的照片,荒山野岭、断瓦残垣,与现在有天壤之别。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建设者,是他们给我们建起如此美好温馨的家园!”官兵在论坛留言中,毫不吝啬地赞美了这些建设者。

  (一)

  防波堤外,海浪翻腾咆哮,猛冲猛撞;防波堤内,海面波澜不兴,平静如镜。防波堤有效抵挡了风浪,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提供了良好的驻泊条件。

  这道防波堤,让建设者吃尽苦头。

  防波堤要在深水激流中扎根,需要数千万立方米的石料。石料供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防波堤建设的进程。为了提升石料供应的能力,数九寒冬,航母军港建设部队部队长李永平带领工程人员,顶风冒雪、翻山越岭,现场制订方案、采取措施,最终将石料的开采供应能力提高了三倍。

  航母军港建设,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极大,建设者们必须用好每一秒。

  2010年夏,防波堤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如果不能抢在台风到来前完工,将会极大影响航母工程建设的整体进程。

  李永平带领官兵在科技中挖掘潜力,在创新中寻找出路,研究制订赶工方案,采取生产线式的浇注工艺,24小时不间断施工,党委一班人靠前指挥,机关干部投身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轮班盯现场。

  官兵的皮肤晒脱了一层又一层,防波堤延伸了一米又一米。防波堤终于抢在台风来临前完工,几乎所有官兵又黑又瘦,累得瘫坐在大堤上。

  台风如期而至。在狂风巨浪面前,防波堤巍然屹立,有效保护了港内在建设施的安全。

  (二)

  航母军港机场建设需要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然而由之产生的裂缝始终困扰着官兵。如果不能对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这是一道困扰世界的工程建设难题。海军水工专家张宏武、任锐带领攻关小组经过上千次的反复对比试验,摸索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配方,并制订了科学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每一步,都严谨细致。为确保砂、石的质量和稳定性,官兵建起恒温、恒湿的储备库,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在进行大型混凝土浇筑的最后阶段,官兵在浇筑体上铺设薄膜和棉被,20多天不间断养护。在官兵的努力和精心呵护下,军港工程中的裂缝控制国内领先。

  在航母机场建设中,官兵相继攻克多道难关。

  ——土石方施工中,他们实现了填筑区月累计沉降量在设计要求的3毫米范围内,有效解决了高填方不均匀沉降这一世界性难题。

  ——在10米深的海水中铺设柔性沟槽式连接管道,他们10余次组织专家多方论证,反复研究演练,最终将大口径管道全部精确安装到位,填补了这一施工领域的国内空白。

  ——施工项目地处丘陵严寒地带,他们研发了“冻土地基处理法”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疗法”,有效破解了冻土地基二次冻结、混凝土冬季施工等技术难题。

  官兵先后攻克37项技术难题,取得21项科研成果,其中7项填补国内空白、1项申请国家专利,用智慧和汗水,助推“飞鲨”一飞冲天。

  (三)

  航母军港机场工程的每一寸进度,都是官兵用心血和汗水浇筑而成的。

  50多岁的高级工程师解红军,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因劳累过度,多次晕倒在施工现场,靠大把吃药坚守岗位。贾挺平患直肠囊肿,不顾医生劝阻,术后尚未痊愈便重返工地。

  杨鑫为加快施工图纸整理速度,摘掉防腐手套,徒手整理图纸2万余张,双手被腐蚀性药物灼伤也全然不顾。

  刚刚大学毕业的张晓在检查某部位钢筋焊接质量时,蹲在狭窄的基坑下面,十几个小时保持一种姿势,1500个接点一个个用手探摸,手指被钢筋刺得鲜血直流。

  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战士,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用干涩的眼睛目测着夯距,用冻僵的双手一遍遍记录着夯点;长时间在高盐、高湿、高寒环境下施工,一些官兵患上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但没有一人叫苦退却。

  自航母军港机场工程开工以来,官兵没有一人休过完整的假期,连续3个春节都在工地上度过,有的人进工地2年没回过一次家。他们用忠诚和智慧、拼搏和奉献,让工程建设“一天一变样,五天大变样”。在他们的努力下,一项项工程按节点目标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质量合格率达100%,为航母部队新装备按节点进行试验、训练提供了可靠保障。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