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机监视钓鱼岛已成惯例 两款隐身型在研

2013年03月07日 11:08  法制文萃报 

  《法制文萃报》专稿 作者:徐寅

  3月2日,《简氏防务周刊》亚太编辑特莱夫·莫斯在日本《外交家》杂志发表《中国无人机来了》一文,称外界应正确看待中国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应夸大中国无人机威胁

  文章称,如今,无人系统正在改写军事作战的规则,让人不安,已成为全球防务产业和各国政府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正如无人机技术的出现,中国的崛起以及其重塑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做法同样引起外界对未知事物“时而可以理解、时而并不理性”的恐惧。

  因此,当中国和无人机这两样事物结合到一起时,可以确定地说,中国无人机引起了媒体“尤为强烈的紧张感”。文章认为,中国的确正在“中日关系紧张,中美关系微妙之时”研制一系列无人机和无人系统,但这并不能说明“无人机已经在不断升级的中日军备竞赛中占据中心地位”或“中国无人机威胁凸显新一轮全球军备竞赛”。

  莫斯认为,外界的这一担忧“非常不可理喻”。首先,世界上所有先进部队都在采用各种无人机,解放军并非独此一家。中国发展无人机技术不是军备竞赛,也不应成为外界害怕中国的理由。其次,尽管中国在无人机技术方面“可能展现出长足进步”,但以色列和美国目前仍然牢牢占据无人机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只能和欧洲、印度、俄罗斯等国屈居第二梯队。再者,中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军事技术现代化发展,无人机系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特例。

  无人机任务多样化

  不过,文章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就如何使用日益扩大的无人机队伍摊牌”。莫斯指出,近期有报道称,中国曾计划派无人机进入缅甸境内,击杀杀害13名中国船员的大毒枭糯康。尽管中国政府最终没有使用这一战术,但中国此举“明显是在效仿美国,试图保留动用无人机在境外打击国家公敌的权利”。

  此外,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也促使中国加速发展无人机这一“海上监视任务的理想武器”。据一名解放军将领近期宣称,动用无人机监视钓鱼岛群岛如今已经成为惯例。美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21世纪安全和情报中心负责人彼得·辛格评论认为,中日双方都希望在争议地区保持更多存在,以宣誓主权并监视对方。无人系统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其滞空能力优于传统的有人平台。文章还指出,除发展新型无人机外,解放军空军还将老旧的歼-6型战斗机改装成无人机,部署在福建地区,这些飞机“明显是用于监视钓鱼岛并作为发生武装冲突时的廉价打击武器”。

  莫斯指出,中国部署无人机并不限于军事目的。在辽宁省,当地政府据称正在使用无人机监视中朝边境,并正在建设两个沿岸无人机基地,用于监视本省在黄海和渤海湾地区的管辖区。与此同时,中国国家海洋局作为中国的主要海洋机构之一,也曾于去年8月宣布,将在中国11个沿海省份各建设1个无人机基地,这些基地预计将在2015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文章认为,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取得的所有发展都得益于“北斗”导航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拥有16颗主动卫星,可覆盖整个中国和亚太地区。

  文章认为,如果各省政府和民事执法部门准备与解放军配合使用无人机,让庞大的无人机队伍执行各种不同任务,将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来实现各部门无人机间的互联。不过,中国并不缺少获得捷径的相关技术。

  国产无人机项目众多

  过去多年里,中国已经提出了数十种无人机概念,其中大多数都止步于实验室或跑道阶段。不过,中国航空部门“明显投入了大量精力”研发出多种无人机型号,以供解放军挑选。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从以色列航宇工业公司获得“哈比”无人机后,中国工程师们也能够借鉴以色列的先进技术。

  文章援引辛格的观点称,在过去短短几年里,中国无人机从一无所有发展至“至少25种在装备展上公开展览的不同型号”。由此可见,北京的无人机项目的确雄心勃勃,但辛格同样提醒,不应过度夸大中国的无人机能力,因为目前外界讨论的还只是“很少数量的中国无人机”,且这些无人机“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

  如果以美军标准作为依据,中国只有6至10种无人机型号满足作战水平。在与美军无人机的作战水平差距方面,解放军的表现“似乎要比其他军队好些”。

  目前,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已经研发出多种ASN系列无人机,其中至少两种已经投入实战使用。一种是ASN-15型无人机,这是一种小型情报、监视、目标获取和侦察(ISTAR)无人机,类似于美国的RQ-11“乌鸦”手持便携型无人机;另一种则是ASN-209型中空中航时无人机,该机类似于美军的“扫描鹰”(飞行时间可达20小时),可能就是被媒体广为报道、曾在2011年参加解放军海军南海演习的“银鹰”无人机。

  垂直起飞无人机(VTUAV)作为一款特别适用于海上ISTAR和火控任务的装备,同样也已开始进入解放军现役。文章称,2012年,曾有媒体对解放军海军一艘护卫舰使用无人机进行图片报道,该机很有可能是中国购自奥地利西贝尔公司的“坎姆考普特”S-100型无人机,中国一共采购了18架,声称将其用于民事目的。此外,中国还研制出SVU-200型和V750型无人直升机,前者于2012年年底进行首飞,后者于近期被投入民用。莫斯称,解放军海军正在探索无人直升机在反潜战等方面的可能用途,同时也对在航母上使用无人机感兴趣,这是因为无人机可以“极大地增强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同时,中国还拥有多款更大、更为先进的无人机。其中有两款与素以执行死亡任务著称的美军MQ-1“捕食者”和MQ-9“死神”中空长航时无人机相似,它们分别是成飞设计研究院研制的“翼龙”无人机和中航科技集团公司的CH-4型无人机。据《环球时报》近日报道,前者主要作为与“死神”无人机类似的攻击机,而后者更多则发挥多用途飞机的作用,供军民单位同时使用。另一家中国无人机生产商航天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则研制出CH-91型无人机,该机据称已经开始生产,其后继型号CH-92型无人机也将于2014年进入量产。除此之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也曾展出过类似级别的WJ-600型无人机,与螺旋桨推进的“翼龙”和CH-4型无人机不同,该机采用喷气式推进方式。

  此外,成飞工业集团正在研制的“翔龙”(又称“翔鹰”)无人机也值得关注。该机酷似美军的RQ-4型“全球鹰”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文章称,近期流传出有关该机在跑道上停留的照片,说明其研发工作正在有效推进。还有报道称,中国正在研制两款分别名为

  “风刃”(Wing Blade)和“暗剑”(Dark Sword)的隐形无人机,前者与美军RQ-170“哨兵”无人机相似,后者则可能参照了美海军尚处于试验阶段的X-74B无人机。同时,中国的技术人员们也“正在研发类似于英军‘黑黄蜂’型微型直升机的新一代纳米无人机”。

  中国无人机进入国际市场

  莫斯在文章中指出,如今中国的航天部门必须同时满足来自于军队和政府部门的巨大需求。不难想象,目前正有多款无人机相互竞争,进行大规模生产,以满足需求。事实上,中航科工集团公司一名高层去年11月便曾预言,中国的无人机销售将在2013年翻番,迎来井喷式增长。

  除国内市场外,中国无人机生产商们也对产品外销寄予厚望。上文提到的多款无人机中,类似“捕食者”的CH-4型无人机被重点推广,近期亮相阿布扎比防务展。文章称,该机属于中航科技集团公司的“彩虹”家族无人机,被认为是CH-3型无人机的升级版,而后者已经出口巴基斯坦。另据俄新社在不久前的珠海航展期间报道,“翼龙”无人机也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文章认为,中国正确地找到了国际市场的空白地带。由于目前无人机已经成军的国家相对较少,且能够生产无人机的国家更少,中国无人系统的廉价自然成为一大优势。文章称,一架美军“捕食者”无人机造价约为450万美元,“死神”无人机的单价则高达近1000万美元,即使有国家愿意承受天价,还得设法通过美国国会的审核才能获得购买资格。与美国同类产品相比,中国无人机据称“造价不到100万美元”,从而成为很多国际客户用得起的产品,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能够或不愿意采用美以技术”的国家来说。

  莫斯据此认为,如果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真的有值得警惕的地方,那也不太可能是其在亚太地区对日美构成的威胁,而是中国武装无人机的低价以及“较低的出口门槛”导致此类装备在发展中国家扩散。

  【注】:原题《中国无人机进入井喷时代》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