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称中日关系为战后最低潮 提议两国都别称霸

2013年02月26日 08:05  环球网 
1974年12月5日,周恩来总理虽抱病在身,但仍坚持在北京三零五医院会见了池田大作。其时周恩来总理76岁,池田大作46岁。   1974年12月5日,周恩来总理虽抱病在身,但仍坚持在北京三零五医院会见了池田大作。其时周恩来总理76岁,池田大作46岁。

  《日本时报》2月25日文章,原题:中国与日本——至关重要的关系 去年是中日恢复外交关系40周年的重要年份。不幸的是,不少庆祝活动和交流计划因双方紧张升级被取消或推迟。两国关系跌至二战后最低谷,经贸往来也转冷。不过,我对中日关系的未来一点也不悲观。中国老话说得好,“水滴石穿”。

  从这个角度讲,日中友谊是二战结束以来先驱们不懈努力培养起来的。他们早在两国外交正常化前就努力打破横亘在两国间的种种障碍。多年来无数交流稳步促进和强化了这些友好的纽带,它是不会轻易破裂的。

  1968年我呼吁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当时在日本连提到与中国友好往来的可能性都是几乎不可想象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的形势比现在更严峻。但我相信,若跟邻国没有友好的关系,日本就不会有未来。与中国关系稳定、融洽,对亚洲和世界沿着和平之路前进也至关重要。

  多年来,中日在文化、教育和许多其他领域进行了交流。尽管偶尔出现紧张,但两国友谊之河逐年壮大。这是通过无数次面对面互动和交流一点点累积的,这些交流每一次都做出小而重要的贡献。因此,不管遭遇什么磨难或障碍,这些河流不会轻易干涸。我们绝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

  政治和经济关系总是受到时局起伏的影响。这也是为何当面对一场危机时,坚持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承诺显得重要: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不谋求地区霸权。只要我们坚持这些原则,就不会找不到克服当前危机的办法。形势越困难,基于和平与创造性共处的对话接触就越重要。1968年9月,我敦促两国年轻人携手共建更美好的世界。通过这么多年的交流和互动,这一基础已默默建立起来。如今,重心应该转向更明显、更持久的事。是时候采取中、长期视角,发展在新领域更具体的合作模式了。我坚信通过此类持续和坚定的努力,中日友好的纽带将变得坚不可摧,能自豪地一代代传承下去。(作者池田大作为国际创价学会会长,乔恒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