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首长称赞我军女总工: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

2013年01月13日 04:39  解放军报 
李贤玉 闫丽涛摄 李贤玉 闫丽涛摄

  ■王永孝 宋 勇 本报记者 梁蓬飞

  “战争让女人走来”——记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所总工程师李贤玉

  风雪高原,国之利器昂首向天;军令如山,大国长剑动若风发。一位女军人裹紧军大衣,驻足仰望苍穹中的壮美航迹,那是她亲手编织的“大国剑网”。

  她叫李贤玉。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李贤玉不这样看:“我理解,那是以体能较量胜负的年代男性对女性的爱护和保护。而在高科技时代,智力使男女在战场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我把这句话改动了一个字,叫做‘战争让女人走来’。”

  入伍第一年,李贤玉被安排到一个通信连锻炼。人工接转电话,口口相传指挥,与这位北大研究生想象中的“高科技部队”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恰在这时,海湾战争爆发,全新的战争形态深深触动、刺激着李贤玉,她意识到自己来部队“真是来对了”。

  因为这场战争及其掀起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李贤玉留在了军营,走向了战场。23年来,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李贤玉也在建设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的征途上,步步紧追,年年跨越。

  “军事科研就是打仗”

  今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冷。顶着寒风,48岁的李贤玉再一次走出实验室,走进深山导弹发射场。

  正如她经常说的,“军事科研就是打仗”。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地方,早已成为她军旅人生的交集。

  那年,某常规导弹旅机动指挥系统研制工程启动,李贤玉披挂上阵。彼时,武器装备控制接口五花八门,指挥系统“烟囱”林立……李贤玉坚决开出“药方”:进行“大手术”,再造大国长剑的“神经中枢”!

  再造谈何容易?如果把导弹武器比作人,那么李贤玉要做的,就是重建并打通这个人的“奇经八脉”。上万条通路如何搭建?数百套软件如何兼容?系统与装备如何铰链?每一个问号,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3年艰辛耕耘迎来瓜熟蒂落。那年盛夏,某重大军事演习拉开序幕。李贤玉和她的团队迎来第一次实战“大考”——

  “中军帐”里,指挥员运用该系统,同时指挥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武器装备连续转场,对预定目标实施多波次火力打击。

  多箭连发,发发命中。见此情景,第二炮兵首长赞扬李贤玉:“别看一个弱女子,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

  这绝非虚言。后来,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家鉴定评审委员会如此评价——

  “该系统首次成功构建了基于网络的二炮、基地、导弹旅、发射营、发射单元和作战保障单元的‘五级一体’常规导弹火力控制体系,是第二炮兵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部队需求就是方向”

  这是一场空前激烈的“对抗战”。仅仅两年不见,某训练基地“信息化蓝军”发现,昔日的对手、某导弹旅变得异常强大。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两年,这个导弹旅经历信息化转型洗礼,已破茧成蝶。促其浴火重生的,正是李贤玉。

  某导弹旅信息化试点建设启动后,李贤玉被点名担任技术组组长。

  “部队需求就是方向。”光是调研论证,李贤玉就用了3年。旅长施湘阳提起李贤玉,张口就是一组数字:到旅调研30次,座谈120场,审改文件1100份……

  一种设计被否了,推倒重做;一次试验不成功,从头再来……三年磨一“案”,五载始完工。当第二炮兵部队第一个信息化导弹旅趋于成型后,“神经中枢”经过再造的某导弹旅在随后参加的多场对抗演练中锐不可当。

  “信息化之路没有尽头”

  李贤玉入伍第二年,第二炮兵信息化建设艰难起步——组建第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她面对的第一道难题竟是如此“古老”——计算机系统尚未汉化。这意味着,即使再简单的汉字,也无法用键盘“打”出来,而只能靠编程“画”出来。

  这就是日后战略导弹部队“一网联千军”的坐标原点。历时4年,李贤玉和她的同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千里之外腾飞的导弹实时呈现在北京指挥所的电子屏上时,第二炮兵作战部队“口口相传”的靶场指挥模式宣告终结。

  这是一次超越地平线的远征,需要看清楚“山那边”的事情。

  ——全军一体化指挥平台研制启动,李贤玉担任该系统总师组成员和第二炮兵分系统副总师。奋战两年,第二炮兵一体化指挥平台顺利建成,我战略导弹部队如期换“枪”。

  ——李贤玉率先提出指控软件创新计划,历时3年终于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新型指挥信息系统……

  这些年,李贤玉共换了5副近视眼镜。“信息化之路没有尽头,我们一定要尽可能看得远一些。”她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

  短评 靠实干实现“强军梦”

  空谈误事,实干兴军。李贤玉取得不凡业绩,靠的是实干。

  正因为实干,信息化建设这个宏大主题在李贤玉眼里,就如同柴米油盐一样实在,像穿越枪林弹雨一样真切。她搞科研始终紧贴部队需求,一切为了“能打仗、打胜仗”;无论工作轻重,无论事情大小,她都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李贤玉的事迹启示我们,只要胸怀理想、埋头实干,我们的“强军梦”就一定能实现。

  ■王永孝 宋 勇 本报记者 梁蓬飞

(编辑:SN031)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