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太地区正发生战略格局变化之时,与相关国家就维持地区和平与安定强化合作就显得很重要。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
安倍首次外访可能选择东南亚三国突显了安倍政权的重要外交战略——通过与亚洲诸国强化关系,促成对华包围圈。
——日本《每日新闻》
两度执政 安倍对华“变脸”
“日本经济离不开日中关系、日韩关系。今后我将努力使日中、日韩关系变成一种信赖关系。”2006年10月5日,安倍晋三在出访中国三天前,在国会如此表述自己的邻国外交立场。
尽管被称为“自民党最右翼”,但安倍在当年9月出任首相后,立即致力于改善因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跌至最低谷的日中关系。他打破多年外交惯例,将首访的国家确定为中国。两天的访问后,中日关系开始转暖。
然而,6年之后,当安倍再次在中日关系陷入最低谷之际出任首相时,这位“自民党之鹰”却“变了脸”。
在去年竞选自民党总裁以及众议院大选时,安倍多次在涉华问题上态度强硬。他一度指责民主党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够强硬,称在此问题上和中国“没有谈判余地”,更宣称若执政,将启用退役的军舰巡航钓鱼岛。对中国、韩国极度敏感的参拜问题,安倍更声称,“上届首相任期中没能参拜,悔恨至极。”
去年12月16日大选获胜后,安倍开始将他的对华强硬立场贯彻到外交路线中。
12月28日,在一天之内,安倍先后与6国首脑通话,分别是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卡梅伦、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越南总理阮晋勇和印度总理辛格。
安倍称,当天的“电话外交”是希望“通过与日本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以及越南等战略性的重要国家构建信赖关系”。日本媒体注意到。在6个国家中,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国家均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日媒分析称,安倍已经开始为他的对华战略作出部署。
“与这些国家首脑进行电话会谈,旨在明确日本希望与这些国家增强双边关系的姿态,以牵制正日益强化海洋存在的中国。”日本媒体称。
分析人士称,安倍第二次出任首相,其对华态度已从第一任期的“破冰、融合外交”,转变为“包围、施压外交。”
亲近菲越等国以“牵制中国”
安倍政权最近的动向显示,这一“包围”战略的重点是与中国存在重要利益关系或双边争议问题国家。
1月7日,日本媒体传出消息,安倍晋三就任之后的首次外访,很有可能选择东盟三国——印尼、越南和泰国。
日本媒体称,在日中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安倍原计划先访问美国,以强化日美同盟关系,但因1月奥巴马正忙着就职仪式和组建新内阁,婉拒了日本的来访意愿。安倍政府遂考虑将首访定在东南亚三国。
日本《每日新闻》评论称,这一选择突显了安倍政权的重要外交战略——“通过与亚洲诸国强化关系,促成对华包围圈。”
《日本经济新闻》也评论称,这一访问安排,一方面出于重视亚洲经济高增长的经济战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牵制在这一地区影响力逐步增大的中国。
实际上,从1月以来,日方便已经开始为这一包围圈“布局”。1月2日,新年假期未过,副首相麻生太郎便启程前往缅甸访问,谋求与缅甸强化经济合作和战略关系。
从9日开始到14日,外务大臣岸田文雄也将先后访问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澳大利亚四国。对于麻生和岸田而言,对这些国家的访问均为其就任现职以来首次,“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8日,岸田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自己对亚太四国的访问有该地区正发生“战略变化”的背景,“在亚太地区正发生战略格局变化之时,与相关国家就维持地区和平与安定强化合作就显得很重要。”
日本媒体报道称,岸田此访的一个重要议题,即为区域安全问题,其中倍受关注的,即为对菲律宾的访问。因为菲律宾与日本一样,与中国存在“岛屿争议”。
而安倍对越南的访问,双方也有可能在与中国“相似关系”问题上达成一致立场。日本媒体报道,在访问完东盟国家以及美国后,安倍还计划北上,在4月或5月时访问俄罗斯,与俄方讨论日俄领土问题。
日媒称“与中国做伙伴更重要”
日本媒体称,安倍政权的以上外交布局,旨在“推动与日本共享‘民主制度’的国家开展价值观外交,谋求对华外交的有利形势”。
不过,安倍的这一“包围施压”战略,也引发日本媒体的质疑。《每日新闻》8日发表社论,呼吁安倍在“编制”对华包围圈时慎重行事,不要太露骨。
社论称,与竭力推动价值观外交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与中国的政府首脑、外长对话,“推动中国成为日本‘有责任感’的战略伙伴,共同参与维持地区秩序。”
社论还提醒安倍,必须处理好历史问题。
“如果(体现日本政府历史观的)新安倍谈话在内容上比村山谈话要后退,那要强化与亚太国家的关系将适得其反。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应多加注意,谨慎行事。”新京报记者 百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