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通化 魏 兵 特约记者 覃照平
进入“三九”,内蒙古高原气温骤降,北京军区抓住难得的练兵时机,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首次组织3个建制旅依托朱日和训练基地开展严寒条件下适应性训练。为及时反映冬训部队的精神风貌,本报特派记者赶赴训练现场,与部队同吃同住,从冰天雪地采撷一组热气腾腾的“三九观训”,敬请关注。 ——编 者
寒风如刀,夜色凝固在雪野之上。冰寒的星光扫视着朱日和,仿佛在翻阅一部兵书。
登上察汗敖包丘陵极目眺望,远处的“成吉思汗边墙”古迹遥遥伸向天际。史载,这道墙由女真人历经60年苦心构筑而成,却未能阻挡住成吉思汗的铁骑……
今天,还是在这片古战场,一场大战骤然打响——北京军区首次组织3个建制旅,依托朱日和训练基地开展严寒条件下适应性训练。
夜幕下,一队白色特种车辆悄然驶入冰天雪地。他们构设的复杂电磁环境,曾屡屡让来此砺剑的部队电台失灵、雷达迷茫、指控中断。
记者登上方舱,上士赵江龙一边调试设备,一边查看温度计。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详细记录舱内设备运转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表。
赵江龙至今难忘:去年冬训,气温骤降至-36℃,监测系统接连几次未能启动。对手乘机从电磁“埋伏圈”突围。事后检查发现,是电脑主板在低温条件下受损。
“今天是‘三九’第一天,后面还会更冷。这次演练,我们要跟3支不同类型的部队交手,必须摸清严寒条件下装备性能的底数。”赵江龙说。
“电磁蓝军”利箭在弦,他们的对手也正在寒夜里厉兵秣马。
——某装甲旅多种新型装备实施严寒条件下快速铁路装载,钢铁长龙驶入雪野。
——急促的警报声响彻某炮兵旅营区,该旅千人百车挺进陌生地域,携运各类弹药、油料分毫不差。
——首次自温区迁入高寒地区驻扎的某机步旅采用窝棚、雪洞、帐篷等6种手段,开展雪地宿营。
“战场没有围墙,打仗不分季节。‘三九’练兵,不是光看哪儿行,更重要的是找出哪儿不行。”某机步旅副旅长王玉东告诉记者,在温区百发百中的“神炮手”,初上雪原头一炮就偏了近200米。
-10℃,食用油会冻成坨,必须用塑料袋定量分装;-20℃,某型电台会出现死机;-30℃,人的皮肤不能直接接触金属……翻开该旅“寒区作战数据库”,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印证着:严寒,是这场大战最复杂的“敌情”、最凶狠的“蓝军”。
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既要敢闯炮火硝烟的战场,也要经得起复杂恶劣天候的考验。
18时46分,方舱外的气温已降至-28℃。夜幕下的朱日和,正“张网”以待。
(本报朱日和1月8日电)
左上图:朱日和基地“电磁蓝军”开进作战地域。
本报特约记者 张坤平摄
■本报记者 王通化 魏 兵 特约记者 覃照平